一拉一推规管自资院校 惟高等教育仍欠发展蓝图
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上周四(27日)向政府提交报告,提出13项建议,包括八大院校自资部门并入320章《专上学院条例》规管;表现未符条件的,将启动取消注册机制。报告书的建议将令自资专上院校公平竞争,调节市场发展,值得肯定。然而,私营高等教育的社会角色及发展策略这两大议题,检讨小组没有触及,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均非好事。
自资课程乱象丛生,认受性不足,不少人归咎于政府任由市场恶性竞争。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建议拉一把、推一掌,规管自资院校。
对自资院校拉一把和推一掌
拉一把,即是给八大院校的自资部门“除冕”,与其他院校平地较量。目前,八间资助大学旗下的院校,例如香港大学附属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等,由所属法定大学的条例规管,享有更大自主度,包括课程不用定期评审,亦能分享大学设施和部分资源,引起其他自资院校抱怨。报告书建议八大校院自资部门须完全独立,并入320章《专上学院条例》规管,甚至279章的非学士学位院校亦可能在此之列,可令自资院校的评审机制、管治规定等保持一致,有助公平竞争。
报告书同时对自资院校推一掌,建议政府确立取消注册机制。专责小组认为,自资院校统一由320章规管后,当局应订明取消注册机制,包括教学能力差、收生人数持续远低于目标等,院校或要停办。近年适龄学童人数减少,专上院校却林立,正好反映出市场逻辑仍然会带来供求失衡的情况,任其发展的话可能会影响学生利益,例如院校因财困而停办。政府订出适合的取消注册准则,有望令社会集中资源发展具水准的自资院校,避免供过于求。
然而,在拉一把和推一掌以外,报告书未能对应更根本、更宏观的问题。自董建华年代起,香港政府致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包括推动自资院校发展。惟十多年过去,正如报告书指出,社会仍然只视自资课程为后备方案,问题何在?
自资院校须改变定位
一个根本问题,在于政府没有提供足够资助学额,令能力较弱的学生一头栽进自资课程,自资院校自然要接收成绩欠佳的一群。最少在社会印象上,这对自资院校不是好事。政府应该肩负资助教育的责任,增加资助学士和副学位学额,与此同时将自资课程重新定位为追求高质教育或特定专业的选择,而非“水泡”。
首先,当局应收紧自资课程的评审标准。目前不少自资课程予人宽进宽出的印象,例如副学士入学要求是文凭试五科合格,或修毕基础文凭即可,不限成绩平均绩点(GPA);多数课程的毕业亦没有特定成绩要求,毕业率估计达八成以上。收紧入学或毕业要求,理论上会令院校的收生或毕业生人数减少,亦影响院校的利益,但若能提升口碑,对院校及学生均为好事。
再者,正如报告书指出,“部分院校可以成为提供多元学科的私立大学为目标,另一些则可定位为擅长特定课程范畴的专精院校”,如何方能做到?相对“大而全”的资助大学,自资院校应走“小而优”的特色路线。例如恒生管理学院以商科为主打,在短短八年间已经获得社会认同,升格为私立大学,其发展策略值得当局分析,用以协助其他自资院校成长。可惜,报告书在这方面未能提供具体的理念和原则。
副学位问题缺药方
在副学士学位问题上,报告书的建议更见乏力。不少学生和家长看重副学士课程,哪怕自资学费动辄十万计,因为他们期望能衔接上资助学士课程。然而,现实是资助学位有限,较著重专业技能培训的高级文凭是反而是可考虑的出路。对此,专责小组“希望院校、学生及家长多加重视高级文凭课程”,建议自资院校减少副学士学额等,却没有提出具体政策建议,难免流于空谈。举例说,政府近年提倡工业4.0,高级文凭若能推动人工智能、讯息工程等训练,相信课程将更吸引,有助与副学士进一步区分开来。
不幸的是,报告书反而建议副学士课程延长修业期,以为更多学生可因此衔接升学,既无视学位供应的现实,亦忽略学费带来的压力。此种建议反映报告书思虑不周。而香港发展高等教育,最需要的正是理念清晰、有视野高度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