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困局】执政者“代表性”不足 不能单靠“投票”解决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周一(9日)取消“脱欧协议”国会表决后,周三(12日)突然遇上保守党内不信任投票围攻;特雷莎·梅最后出尽法宝,更承诺不会再领导保守党下次大选,在三分之一党内议员反对之下,惨淡胜出投票。
投票翌日,特雷莎·梅按原订计划出席欧盟峰会,向各国争取让步;主导发动不信任投票的脱欧派领袖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亦继续主张特雷莎·梅应当下台。
一天的政坛地震后,脱欧危机依旧,一切如常,可说是乱局中“最无意义,最短暂”的一幕。

特雷莎·梅之所以会面对不信任投票,最主要原因是她是“留欧派”出身,因此一直被质疑无法“代表”2016年的脱欧公投民意,终有今日被批为“使英国变成半殖民地”的“脱欧协议”。

在周三的不信任投票上,317名保守党议员中,有200位继续支持特雷莎·梅;而在2016年特雷莎·梅临危受命之际,她在330名议员中,也只获得199人支持。两年之间,脱欧过程历尽沧桑,特雷莎·梅的支持(和反对)却是一成不变,再进行多几次投票似乎也无法改变局面。

周三,特雷莎·梅经历不信任投票一整天的政治危机后,晚上回到唐宁街首相府门外,发表讲话。(路透社)

“代表性”与“选票”之间的鸿沟

面对“执政者代表性不足”的问题,西方民主国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诉诸投票”:前任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发动脱欧公投时如是,今日法国“黄背心”人民投票的主张亦如是。

不过,在今日西方世界民情日益两极化的政治现实之下,简单的投票制度其实已难解决“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今日特雷莎·梅胜出党内投票,原本的反对派没有归队,党内分裂依旧,与2016年脱欧派以52%票数胜出公投一样,民情分裂至今未改,每日也有两派支持者在国会外示威对垒。

如今,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坛领袖,实在应该反思其代议政制,不应再将人民的代表性化约为简单的票数,而应力求以其他更为进取的制度,取代简单投票,以呼应时代的需求。例如,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以“排序复选制”取代“简单多数制”就有助更能增加执政者的代表性;另外,“商议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巩固,更是能使民主政制长远稳定发展的要素。

一直反对特雷莎·梅脱欧协议的疑欧派国会团体“欧洲研究组织”(ERG)领袖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表明如果DUP支持协议,他或会转軚。(路透社)

“代表性”与“有效施政”的平衡

然而,在采纳任何实践人民代表性的制度时,我们不要忘记任何政治制度的目的,都应以最大化人民福祉出发,因此“有效施政”就是其中的必要条件,而执政者能否代表人民,只是其中一项要素而已。

此次不信任投票,特雷莎·梅之所以能以不再领导下次大选作承诺,换取党内议员支持,其背后根本原因,其实是保守党内不论派别,都一致认为特雷莎·梅“没有选举才能”,而非特雷莎·梅是一个无能的执政者(相反,特雷莎·梅在连番危局中处变不惊,几乎已是全国一致认同之事)。由此可见,善于操作“投票制度”的政客,不必然是有能施政的人,反之亦然。

单靠“投票制度”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会破坏“有效施政”──2016年脱欧公投至今,英国国内政治停滞不前,近来甚至有政府部门承认人手都调动到准备脱欧之上,对日常管治已有所疏忽,遑论其他改善民生的变革。

因此,在西方民主世界重新反思如何体现人民代表性的问题之时,也应考虑到“代表性”的实现与“有效施政”时有相冲,更不应忘记“有效施政”才是最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