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澳邨入伙七年小学始落成 公屋规划不周或致基层边缘化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2015年首批水泉澳邨居民入伙,即有不少报道反映其交通及社福服务支援不足。该区小学的落成及启用更由当初预期的2020年延至2022年中,校舍设于山顶水务署配水库的最高点,小学建设迟缓、选址偏僻,不但令目前不少搬到新邨的适龄小学生需要四出自寻学校甚至跨区上课,更影响该区学校的学额安排,当局规划不周,亦欠缺合适的过渡措施。除了应及早完善规划,政府在觅地建校时,应顾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及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近年不少新落成的公共屋邨“先入伙,后设资源”,社区配套不足或影响居民的生活质素,在将来的规划,政府应作改善。

水泉澳区议员丘文俊(右一)表示,水泉澳小学校舍选址在山顶水务署配水库的最高点,并非位于水泉澳邨内,不符合“就近入学”原则。(邝晓斌摄)

邨校建设不同步 新邨规划不周

沙田水泉澳邨在2015年中已经入伙,惟邨内的东华三院水泉澳小学校舍却需于2022年中才落成,两者相距达七年。现时邨内部分学生要花近一小时车程,到位于大围美林邨的东华三院水泉澳小学临时校舍上课,变相需“跨区”上学。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本周三(5日)在电台节目上表示,新校舍的选址偏远,选址在山顶水务署配水库的最高点,学生上学要攀登15至20分钟“长命斜”,不符合“就近入学”的原则,要求教育局及运输署研究专营巴士往返校舍等。叶建源又引述,有个案家庭今年曾申请入读水泉澳小学,惟校方指学额已满,区内其他学校亦未有学位,须跨区到旺角上学。

新校建设迟缓,学童增长令地区学额供不应求,不但令部分学生须跨区上课,更影响该区学校的发展,须临时加设学位,当局的过渡措施的安排准备不足。2015年第一批新邨居民入伙时,沙田乙明区议员丘文俊始接收邨内学童的求助个案,又指当年水泉澳邨所在的91校网中,不少学校为应付插班生,由一班25人的小班增至33人。情况至今仍未改善,议员指水泉澳邨内现有小学适龄人口逾3,400人,而东华三院水泉澳小学于今年才开始招收六班小一新生,有小学校长称教育局于去年及今年均有约见88、89及91校网的校长商讨应对近年新屋邨入伙及大型屋苑落成的方案。

事实上,政府有责任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载列的指引,按规划人口和社区服务的需求预留土地作公营学校发展用途,而在2014年政府已预计邨内18幢大楼可容纳近三万人,教育局向区议会提交文件披露,水泉澳邨会预留学校用地兴建一所小学及三所幼稚园,但当局于2017年3月才邀请团体申办新校,小学的落成及启用则由当初预期的2020年延至2022年中。政府早有足够资讯就屋邨落成为该区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提早规划,故应尽量在屋邨入伙前做好设施建设及招览学校、社区团体等工作,令配套落后、与居民入伙时期脱轨,政府难辞其咎。

水泉澳邨小学落成之日,第一批迁入水泉澳邨的小学生已准备升中一。(资料图片/黄永俊摄)

校舍偏远不利发展 公屋社区边缘化

新建屋邨“先入伙,后设资源”,以住宅的供应为先,却未能及时照顾居民的社区生活。早前有居于该邨的家长致电港台节目指,因感到仓卒开学的学校不会有好的教育理念,并不期望区内有小学,其六岁女儿则现于大埔上学。诚然,新学校成立之初,已比在地区累积了文化资本多年的传统学校较为弱势,政府更将学校选址于山顶配水库的最高点,其可达度低,甚至未能吸引该邨居民。政府安排不当,造成办学团体的营运障碍,其选址亦为师生上学带来不便,更需要特设专营巴士接送。政府除了应及早填补学额不足,在规划新小学时亦应顾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近年多个公共屋邨先后入伙,在水泉澳邨以外,新启晴邨、德朗邨及安达邨等亦被揭发未有预留地方予社福机构及小学施工建设缓慢等。以上种种反映政府在新建公屋社区的规划上,未有以居民需要为先,忽视社区生活及长远发展,除了增加公屋供应量,政府亦应尽早完善公共屋邨的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