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光再发网志自辩 灭贫真的不可能?
香港贫穷率高企,官员应重订财富再分配原则,以补贴方式将贫穷人口降低。讽刺的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在扶贫高峰会称贫穷率“平稳”,毫不视贫穷为一个问题;劳福局局长罗致光近日更发表题为《贫穷统计数字的知多少》的网志,为贫穷率高企作无力辩解,这反映他们在管治理念上存在严重偏差。官员的借口市民已经听得够多了,如果他们没能力根治贫穷问题,甚至视之作正常现象,那就应该退位让贤,让有志之士管理香港。
在讨论灭贫的可能性之先,必须厘清一个关键事实──香港的贫穷线实为赤贫线。官员强称香港的贫穷线只反映相对贫穷,并非绝对贫穷,故难订立灭贫目标,这说法存在两个谬误:
其一,现时以住户入息中位数一半界定贫穷人口,早为人诟病,因为香港最低工资水平低,大量低薪人口拖低了入息中位数,若收入只有中位数的一半,生活必然捉襟见肘。举例说,现时单人住户月入4,000元以下,才被视作贫穷,这金额根本难以应付日常生活,所以现时的贫穷线实为赤贫线。
其二,如果现行的贫穷线是灭贫的障碍,那么政府可以另订依生活成本计算的贫穷线,早年乐施会亦曾作出研究,政府大可参考。政府一方面称不能视贫穷线作扶贫线,另一方面又不设反映市民生活支出的扶贫标准,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政府无意根治贫穷问题。
如此看来,贫穷人口高企不下的本因,并不在于贫穷线的设计,而在于官员对于社会问题的基本认识存在偏差。“01周报社论”早前指出,上年度的贫穷差距为209亿元,政府只要付出这笔金额精准扶贫,原理上可以灭贫,就算社会上仍存在贫穷人口,数目亦将大为降低。
罗致光在网志回应这点时指,如果将贫穷线改为扶贫线,并按依此计算的贫穷差距作现金补贴,会引来两个反效果:其一,减少低收入人士工作诱因;其二,一旦工作人口降低,政府要补贴的金额就不止于贫穷差距的数额。惟在现行的社福政策下,这两个结果几乎没有可能发生。官员提出此等言论,如果不是出于对现行政策的无知,就是无意扶贫。
政府现时的直接现金扶贫政策,主要是综援、职津,香港失业率低企,以低薪在职家庭为支援对象的职是主要扶贫政策。按现时的申请条件,低收入住户必须工作一定时间,才能获得现金补贴,故此,增加职津补贴至在职家庭收入整体高于贫穷线水平,不会减低市民的工作诱因。如此说来,增加现金补贴会降低工作诱因之说,难以成立。
既然工作人口降低的机会甚低,补贴金额则不可能大幅增加。退一步说,如果政府真的害怕扶贫支出会成“无底深潭”,也可以增收利得税、富人税,并将征得税款补贴贫穷人口。这是简单不过的再分配原理,但过去政府在处理强积金对冲、标准工时等尚且畏首畏尾,更遑论会主动提出增加利得税。政府再分配的政策乏力,反称灭贫不可能,显然是推卸责任。
在自由经济体系下,必然会存在大量贫穷人口,管治者的责任,是订立法规,确保企业给予员工合理的待遇,免遭剥削。如果工资不足以改善贫者生活至合理水平,管治者则需要运用公权力,作分配财富,改善贫者的生活水平。以上两者,是政府、特别是劳福官员的基本责任,如果官员隔岸观火,社会基层只会陷入无日无之的痛苦当中,长此下去,更会威胁到社会稳定。
贫穷问题已届水深火热,官员再巧言令色,也难以掩饰扶贫政策的不济,他们与其再废唇舌作无力辩解,倒不如尽早订立指标,落实扶贫措施,助基层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