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锋芒太露? 韬光养晦仍难掩中国实力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今日(5日)在上海正式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早演说时,强调要开放市场及增加进口,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宣传中国的奋发有为。然而,国内有不少评论认为近年中国在外交上过于“出位”,引起美国以至西方世界的忌惮,才导致贸易战爆发;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坚持邓少平时代“韬光养晦”的外交精神,保持低调、避免与美国和西方社会正面冲突,才是正确的发展之路。不过,以今日中国发展的局势而言,过往的“韬光养晦”精神已不适宜硬生生套用至当下。
包括进博会在内,今年中国举行了四场主场外交(4月博鼇亚洲论坛、6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从好的方面看是中国继续深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关系;但从负面看,中国积极的外交政策,仿佛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崛起,使中国成为美国以至西欧先进国家的“眼中钉”。
本年初中美贸易磨擦日深,终酿成两国角力,国内政、学界人士开始反思近年中国国策;正如中国传统智慧所谓的“枪打出头鸟”,一部分人将问题归咎于中国近年强调中国模式、“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高调宣传策略,并开始缅怀过往的“低调”日子︰邓小平在位时,主张韬光养晦,不争取在国际舞台表现,而集中精神处理中国改革开放;接位的江泽民亦曾说过“闷声发大财”,更是一脉相承。
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过往一直低调行事,造就了和平崛起的经济奇迹。随着中美围绕贸易问题角力,有人发思古之情自是可以想像。但中国今非昔比,此时此刻重提韬光养晦必须格外小心,以免犯上守株待兔的毛病。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实力薄弱,GDP不过3,00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GDP不到3%,与印度相若。即使到了1998年,中国GDP在改革20年后终于突破10,000亿美元,亦不过占世界GDP的3.2%,落后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然而,时至2017年,中国GDP已占全世界15.2%,更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平情而论,无论现在中国如何“内敛”,也难掩中国经济实力庞大的事实;以为韬光养晦便能令美国或是西方先进国家放下戒心,实在有掩耳盗铃之嫌。
再者,中国经历了多年急速发展,经济发展已到达瓶颈阶段。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起,渐渐发展成出口导向的经济体,但随着劳动及生产成本渐高,“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终究难以维持。“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这些倡议正是为了突破中国现有的经济困境,使其能持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中国不可能因为恐怕美国(或是西方国家)不满,便甘愿放弃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韬光养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时势有变,今日中国已不可能完全仿傚先人旧路,奢望“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未来中国在国际舞台,只能找寻自己不亢不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