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征费三大挑战 还看政府减废决心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拖延多年的垃圾征费终于有期。环境局将于本月14日向立法会提交草案,期望2020年底落实都市固体废物征费。
社会主流认同垃圾征费,惟对实际执行不无忧虑,个中挑战值得局长黄锦星正视。更何况垃圾征费只是手段之一,要真正环保减废,政府必须一改“佛系”作风,议而有决地落实多项措施。

环境局10月31日公布垃圾征费方案,将分“按户按袋”及“按重量”两种模式。(资料图片/江智骞摄)

多年以来,垃圾征费只闻楼梯响,不少人左盼右望仍未见政府提交法案。至上周三(10月31日),环保局公布按袋征费计划,但社会关注已久的执行问题,似乎未见圆满答案。在征费计划下,住户必须购买指定垃圾袋,方能弃置垃圾。但以公屋屋邨为例,住户只会在每层的垃圾桶弃置垃圾,难以监管他们投进去的是否指定垃圾袋。再者,亦有私人屋苑采用垃圾槽,住户要将非指定垃圾袋送走,更是轻易。

这个困难,环保局不是不知道,局方报告指出纽约等城市的住宅亦是多层大厦,难以执行按量收费,所以没有推行计划。对于这点,局长黄锦星强调,1,500元的违例罚款具阻吓作用,局方亦考虑开发手机举报程式。不过,只要监管存有漏洞,市民认为自己不会给逮个正着,1,500元罚款亦未必见效。

垃圾征费后,市民必须购买官方指定垃圾袋弃置家居废物,违例罚款1,500元。(资料图片)

减废不能单靠垃圾征费

同样用钱未必能解决问题的,还有第二个挑战——减废。收费始终是手段,政策目标是减少废物,但定价面对两难局面。若然太贵,将令基层市民百上加斤;若然便宜,那便不痛不痒,未足以令市民刻意减废。正如征收胶袋税后,有数据显示胶袋使用量回升,反映民众已消化新增成本,没有改变行为习惯。

所以,政府若要实现早前定立的愿景,在2022年将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减少四成,单靠垃圾征费肯定不足成事。在废物处置的理念上,弃置应该是最后手段,若能回收的就应该回收。但众所周知,社会目前尚未培养废物回收的习惯,部分原因在于不够便利,例如大厦通常只在大堂设置分类回收箱,住户遂取近舍远。此外,本港剩食问题严重,都市固体废物中的最大来源是厨余,占整体弃置量三成多。但由家居以至食肆,厨余回收都远远未达普及。

事实上,多管政策乃相辅相成。以食肆为例,垃圾征费计划生效后,他们弃置剩食也要按重量付费,若然政府提供免费或非常便宜的厨余回收服务,商户自然乐意参与。要透过政策改变行为习惯,单靠收费和罚款往往不足以成事,还须考虑选项比较、框架效应等心理因素。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在10月31日公布垃圾征费,被问及执法困难等多条问题。(林若勤摄)

多项措施欠时间表

再者,要垃圾征费达到减废目标,政府还有第三个挑战:“佛系”习惯。局方提交给立法会的文件虽然指出,下一步会从加强废物分类、回收厨余等多方面着手,务求减少废弃物,但多数流于“讨论”、“研究”、“先导”等层面,似乎在重蹈覆辙,将推动垃圾征费的缓慢速度应用于其他减废政策。

举例而言,芬兰、瑞典等国家早已广设逆向自动售货机,以赠款鼓励民众回收胶樽,香港社会有声音要求效法。环保局的文件虽然承认这种做法已在多个城市广泛使用,并具体指出可在容器上附条码,由回收机扫描识别后,向合资格者提供退款,但局方却没有任何时间表,只谓要先推行先导计划并检讨成效,再作打算。在厨余方面,环保局承诺推出工商业厨余先导计划,但亦要再视乎经验和厨余处理回收中心的发展进程,对于何时才能落实全面厨余收集,文件只字未提。

在公布垃圾征费后,局长黄锦星被问及其他更广泛的减废政策,他多次以“教育先行”和“加强宣传”来回答。例如塑胶回收,他只谓“初步的想法是用三区为先,细节会容后公布”,甚至2020年能否通过方案、落实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他都说“言之尚早”。由此可见,政府的减废计划纵有路线图,却未见时间表,社会难免忧虑各项措施将会议而不决。

环保理念固然要潜移默化、假以时日,但速度缓急,却端赖政府能否引导民众培养减废习惯。更何况香港堆填区已见饱和,垃圾弃置问题迫在眉睫,政府更应该改变“佛系”作风,快步带领社会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