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独迎中秋 义工视像通讯服务助情绪健康
中秋节有不少庆祝活动,但对不少行动不便的独居或双居长者而言,未必能分享节日气氛。长者精神建康值得社会关注,但现时相关服务支援不足,令独居或双居长者缺乏陪伴及倾诉对象,容易感到孤独,政府可引入义工视像通讯服务,并更积极推动社区与邻里互助。
一成半长者抑郁 独居及双居长者欠情绪支援
《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主题性报告:长者》显示,香港该年共有1,163,153名65岁及以上的长者,较十年前增加了约31万人,当中超过九成长者居于家庭住户,其余则居于老人院、医院及惩教机构等。独居的长者有15万,占整体长者人口约13%,只与配偶同住的双居长者则有19万(25%)。随着人口老化,不但医疗服务及社会保障支援不足,亦欠缺家居照顾服务,长者的身心健康值得关注。
除了长者的生理健康,其实精神健康同样重要。东华三院联同香港大学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在5月公布的《长者孤独情绪与精神健康研究》,发现受访长者逾一成人有严重的孤独感,其中独居、没有儿子在香港居住、没有孙子女、自觉健康较差及从未使用电脑、智能电话或者平板电脑的的长者,容易会感到较严重的孤独情绪,而受访长者最希望在他们生日、过节、扫墓、住院和做手术时有后辈陪伴及感觉受到重视。
独居及双居长者在晚年往面对的社交隔离,因行动不便等原因,难以参与社交活动,容易感到孤单和空虚,甚至出现抑郁。早前有调查显示,本港约一成半长者有轻微抑郁症状,以80岁或以上、独居长者较多。精神健康可直接影响长者的生活,情绪失落可能会削弱免疫力,出现慢性疾病等,但长者较缺乏对抑郁的意识,没有长期及合适的照顾者观察,独居及双居长者难以辨识自己抑郁症状并得到治疗。
聆听对象不限社工 义工视像通讯了解长者生活
现时为独居及双居长者而设的社区服务并不足够。有个别中心提供独居长者陪诊服务,但未必可监察长者的情绪问题。至于家庭服务中心的“家居照顾服务”虽有义工及照顾者定期探访,但碍于服务成本,一星期中长者只能接受到一至两次的护理及复康服务。
此外,社会福利署辖下的长者支援服务队为不便出外的长者提供社区外展服务,生命热线亦为有自杀念头的长者推展一项外展计划,平安钟也提供电话慰问的关怀服务。但长者往往到最坏情况才求助,出事时便致电999或者平安钟,更多的是不懂为情绪困扰求助。然而,长者情绪问题应于情况轻微时介入,长期照顾者可及早洞悉长者的情绪,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陪伴、情绪支持与关怀。
不少外国研究指出,由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以电话与长者联系,可在社交和心理上给予长者有效的支援,积极的电话介入,对于患有抑郁症和孤立无援的长者,能获得理想的辅导效果。
若同类计划在香港推行,可由义工接受有关的训练,按编定时间表为长者提供固定及长期联系服务。近年台湾已开始推行相关服务,只要在家用电视加装机顶盒,长者可与受训练人员进行视讯对话、分享彼此生活。电话联系方便、合符成本效益,可填补照顾者或社工未能陪伴长者的时间,让长者减少孤独感,亦有合适的倾诉对象,在生日、过节时可有人陪伴,将安老服务普及化,令更多长者受惠。另外,邀请退休人士、家庭主妇或学生成为义工,同时能提高社会关怀,让大众认识长者需要。
提高公众认识 促进社区互助
不少港人对长者情绪健康存有误解,其实抑郁并非老年转变的正常反应,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系主任林一星教授:“不少人想起晚年,便自然会想到灰暗、孤独、无望等负面形象,因此容易会‘正常化’了长者抑郁这个现象。晚年抑郁虽有一些生理成因,但心理社交因素例如孤独、寂寞感等更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些往往是我们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力量可以改变的。”
除了电话服务,社区内应培养互助精神,尤其独居及双居长者住户的邻舍,宜多了解和留意长者的需要,表达关心。适逢中秋节,若社区内有独居及双居长者,不妨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多行一步,关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