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选民为政治更为民生 把握机会监察立法会区议会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选举不单只是一时的政治表态,更会直接影响民生决策。所以,不论你背景如何,只要活在香港而合乎资格登记成为选民,就有责任行使这项公民权利、履行这份公民责任。选民不好好运用选票,政客就容易觉得自己不受监管,懒政或滥权的情况都会容易出现。所以,在最新一轮的选民登记在5月2日截止之前,市民应把握机会,善用选举权以推动社会改革。

即时登记成为选民

“政治冷感”四字经常用于香港人身上,在雨伞运动后我们似乎更加欠缺参与政治活动、运动的热诚。2015年的区议会选举,2016年的立法会选举,投票率分别只有不足五成及六成;其间的补选投票率更低,不在话下。这意味着在两级议会选举当中,都有超过一半的选民没有兴趣参与选出代表自己的代议士。

事实上,低投票率还未完全反映市民的低投票意欲——因为有相当多的市民根本没有登记做选民,18-35岁的年轻组群尤其多市民没有登记。香港的选民登记数字是持续增长的,2000年的估算合资格选民约有452万,2016年只轻微增长至478万人,同时期的选民则由305万增至377万,整体选民登记率也由67.5%增加至78.9%,升幅算不俗。但整体选民登记率低于80%,则很难说是令人满意的数字。18-35岁的年轻组群中,虽然登记率也由58.3%增加至70%,但整体选民人数只由88万略增至90万人。据立法会估算,这个年龄群组中有大约40万人未登记成为选民,而整体未登记人数更高达100万人。

选民登记概况(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

这个情况对于建设公民社会,或民主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公民要学懂善用手上一票,就是透过民主实践,参与投票可以说是“学懂”投票的唯一方法。当然,巨大的宣传机器,或一时意义的民粹思潮,还是很可能会影响选民的投票取向。但当社会整体论政、议政气氛更趋成熟下,选民愈趋明白深入理解候选人的履历与能力的重要性后,终能更有效地推动公民社会建设,也更能体现民主选举的价值所在。但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根本不会参与到选举活动当中,要营造成熟的普罗议政风气,就十分艰难了,这无疑是建设公民社会的一大挑战。

年轻选民投票意欲较低(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
年轻人登记选民情况有待改善(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

政府与社会当然有责任一起思考,为何这100万港人会甘愿放弃手中的权利?是教育不足、宣传不够,还是市民根本不信任这个选举制度可以为社会带来根本性的改革?但反过来思考,若然这100万人连同过往甚少投票的已登记选民,都可以积极参与两级议会投票,那力量是足以影响整个制度的发展方向、政府的施政方针的。

这个假设虽然难以实现,但在代议政制下,选民聪明地运用手中选票是最有效推动民生政策改革的方法,当中的意义远大于纯粹表达个人的政治立场。在今日香港,民生挑战突出,经济问题繁复,正正需要社会群策群力,透过选贤拔能把真正具能力、有识见的人才送进议会,监察政府施政,并提出确切改革建议;另一方面,也用选票把尸位素餐,只懂维护少数群体利益而不懂顾及社会整体大格局的现有议员拉下来。这是香港广大市民的权利,更是责任所在。

将深远影响香港未来发展的“土地大辩论”即将展开,一般市民或难以深入理解当中的政治困难、技术挑战,但要仔细观察代议士有没有真正捍卫自己利益,如尽一切力量争取全面开发粉岭哥尔夫球场,应该是每个市民都能做到的。而要经过这一次的深刻辩论判定从政者的能力,再在接下来的选举中进贤黜恶,市民就须把握机会在5月2号或之前登记成为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