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图书馆到访量连年下跌 结合社区成大势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地公共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使用量近年大幅上升,但总到访图书馆人次和外借资料数目则连续四年下跌。互联网和电脑设备普及,市民不用时刻到访图书馆。这不是香港独有现象,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正面临相同挑战。要革新图书馆功能,大势是结合社区需要,成为居民活动和学习中心,以及培养居民的创新及科学探索兴趣。再者,基层地区市民较多使用图书馆,贸然提出关闭图书馆,或会加剧获取资讯的不平等情况。负责营运图书馆的康文署应该大胆求变,令更多港人爱上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整体借用量下跌,但电子书却不跌反升。(资料图片)

根据立法会特别财委会文件,2017至18财政年度首11个月,本地公共图书馆总到访人次为3,390万,几可肯定较上个财政年度少,比2013年全年下跌至少300万人次,是连续5个年度下跌。2017年,公共图书馆的书籍总借阅量达4,830万次,较2012年减少约12%。相反,电子书使用量则随着新馆藏加入,由2016年开始显著上升,2017年全年的使用量达46万次
 
香港的互联网及电脑设备成熟而普及,市民随时随地可以取阅大量资讯,减少依靠公共图书馆阅读实体资料。不少人认为,图书馆再难有生存空间。然而,图书馆有拉近市民知识差距的作用。只要扩阔一下想像力,参考外地图书馆的转型例子,香港的图书馆大有条件发展。
 
外国的地区图书馆的其中一个趋势,是重扣社区连系。坊间一向认为,只要图书馆置于地区,加上一些富地区特色的资源角,建筑风格融入附近环境,举办社区阅读节,就可融入社区。

图书馆近年购入多个电子书系统,供市民使用。(图书馆网页截图)

立法会在2016年发表研究简报,指出在较为贫穷的地区,例如观塘、深水埗、葵青、屯门和元朗,其人均计算的馆藏量亦较低,但年均到访次数却较其他地区高。这或许显示不同地区居民在获取资讯方面的机会未必均等,同时反映基层地区居民较依赖图书馆获取资讯。
 
有了资源,不等于扣连社区。居民跟图书馆有机结合,图书馆需要体察居民需要,包含更多功能。阿姆斯特丹公共图书馆(Openbare Bibliotheek Amsterdam)中央分馆,成为众多同业的介绍和参考对象。图书馆除了安放图书,更是文化中心,设有演奏区、乐器排练室、剧院等,地下室设有大量单车泊位。建筑大楼楼层之间互通,其中一层为自助餐厅。在儿童图书区,小朋友可以在参加手作班后,放下画作、黏土作品等,公诸同好。
 
在香港,大会堂图书馆设于整个大会堂的建筑物内部,沙田公共图书馆则座落整个大会堂建筑群,当中包括餐厅食肆、演奏厅、展览场等。然而,各项服务各自为政,鲜有协作。虽则难以在建筑设计层面,参考阿姆斯特丹公共图书馆,但也值得尝试接合不同服务,带来火花和人流。

荷兰阿姆斯特丹图书馆中央分馆(图片来源:该馆网页)。

另外一个路向,是增强市民接触创新科技的功能。在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图书馆拨出地方设立“创客空间”(makerspace)。市民可以组队,利用机器自制产品,从中培育创意、解难和创新精神。
 
以上两个提议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鼓励到访者在图书馆停留更长时间,增加接触图书,以及活用书本知识的机会。创客空间的功能更加难以被互联网取代,而且基层儿童和青少年难有余钱购置机器和书籍,创客空间令他们更容易学习和实践科学知识,减少际遇的不平等。共享知识是图书馆和创客空间核心精神,并透过用家实践,承传此理念。
 
平情而论,康文署并非墨守成规。近期也有一些新尝试,接触更多类型群众。例如今年1月,香港公共图书馆寻找香港真人图书馆协办个人故事分享,推广平等对话。图书馆应走进社区,在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MAD“创不同协作”与康文署及荷兰社会创新智库Kennisland合作,改造深水埗保安道图书馆。几十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市民展开实验,收集附近居民意见和生活故事,度身订造适合居民、促进文化交流的阅读展览活动,增加互动元素。其中一个实验,是改善专题书展做法,增加阅读趣味。活动完结后,青衣公共图书馆也有类似尝试,值得推而广之。

朝向屏山方向的窗上贴有若隐若现的图案及文字,讲述屏山历史,加强了图书馆跟邻近社区的连系。(01图片)

其次,正如“01观点”曾提议,图书馆应跟博物馆、档案馆结合,不论在馆藏系统,抑或活动策划方面。事实上,博物馆近年到访人数上升,由2015至16年度的456万人次,增加至2017至18年度首11月的638万人次。如能合作举办活动,串连三者访客,相信可以提升到访量,带来新的文化历史体验。

特首林郑月娥昨天(17日)宣布拨款4,800万元,津贴公营中小学推广阅读,康文署及教育局又会联合推动项目,算是平息早前教育界对削减广泛阅读计划的不满。过往有调查指出,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如果公共图书馆能在社区多办结合生活体验的阅读活动,定能提升阅读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