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守业比创业难 易纲是下一个“中国格林斯潘”吗?
年过 60 的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副行长易纲接管人行,被视为央行“学者型官员”,外界关注他面对未来 5 年的经济不确定性和众多地缘政治风险之时,如何调整中国的货币政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化金融“去杠杆”等等。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易纲能否得到“中国格林斯潘”之称誉,尚需时间观察。
格林斯潘是美国联储局前主席,被认为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如他决定了美国对通膨的态度,传媒界也曾称他为“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而周小川任央行行长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金融改革,奠定中国金融、经济发展之路,因而赢得“中国格林斯潘”之称。
本月19日,中国人大表决通过新一届政府成员,中国经济团队出炉,其中易纲接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热门人选刘鹤则任国务院副总理。在投票表决中,易纲获2,965票赞成、2票反对及2票弃权,属高票当选。
“海归”易纲任行长 当之有理
同时为央行行长的人选有银监会主郭树清、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以及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等,易纲击败大热人选,被视为“意外”。美国CNBC网站曾报道,新加坡华侨银行的中国经济学家谢栋铭认为易纲的提名“有些意外”;而美国《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 认为易纲当选可算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在前央行行长周小川确认退休后,由2007年起担任央行副行长的易纲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接任人选,但他在中共十九大并未当选中央委员,仅列为候补中委,因而被视为“出局”。
至于中央为何起用易纲?各国的媒体众说纷纭。总的来说,分析普遍认为易纲属鹰派,是一位坚定的改革派,他的任命与“新时代”的国家政策相应。日经新闻中文网分析指,易纲获起用的原因是较强的业务能力(即较务实)和流畅的英语能力。的确,易纲“海归”的背景受到各界关注,他也是央行内的第一位海归官员。易纲于1980年被北京大学经济系派到美国留学,其后在美取得经济学博士后在印地安纳大学留教了数年,于1994年“海归”返国。回国后他一度在北大任教至1997年,他开始从事金融监管,迄今在央行工作已超过20年。
“海归”的背景有助易纲攀上国际舞台,具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和视野,成为中央起用他的其中一个原因。易纲过去近十年陪同周小川多次亮相国际舞台,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世界银行的年会、G20会议等等,负责向市场传递央行的态度、解释政策。其实易纲早于接棒前已经主理货币政策及国际业务,更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身份配合周小川推动金融改革,如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落实利率市场化,以及促成人民币加入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与美元、英镑、日元和欧元“齐名”,晋身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因此,市场解读易纲接任行长,是中央为了“无缝”延续金融改革而铺路(延续周小川的货币政策)。
易纲守业之路不易走
易纲接替执掌了央行16年的周小川,而周小川带领的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赢得全球瞩目,为他留下了“中国的格林斯潘”、“技术派官员”、“人民币先生”等美誉,这无疑为易纲奠定了中国金融经济发展、改革的基础。同时,在不同舆论之下,外界对他的期望亦建基于周小川的成就,这必定为他带来“无形的压力”。易纲所面对的挑战不小,主要为监管金融机构、推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防风险”的债务清理工作。
近年中国经济起飞,金融活动也渐趋多元化,例如炒作虚拟货币、一系列的“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型态等。以首次代币众筹(ICO)为例,有不少ICO企划以非法发售代币票券、证券,进行非法融资、金融诈骗、传销,严重扰乱金融秩序。要如何监管这类新兴的金融活动、监管的松紧程度要如何拿捏,正正是易纲面对的难题,少一点专业知识也难以下精准的判断,这也说明了技术派官员的重要性。
彭博报道指,易纲在接手央行之后,将面临比周小川2002年接手的时候更复杂的挑战。无可否认的是,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易纲要完成周小川的“未竟使命”,实不容易;至于他能否成为继承“中国格林斯潘”之誉,也须静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