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林郑推“首置上车盘” 最怕好心做坏事
特首林郑月娥下月将发表她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届时将会交待“首置上车盘”的细节。本周三(9月6日),她表示“首置盘”的对象将会是“读完书、做紧嘢,亦可能收入唔错”的市民,单位价格将与市价脱勾。市民闻此消息,固然欣喜。惟她也表示该项目会以公私营合作发展,令人恐怕该项发展将沦为利益输送;若然处理不好,更有机会好心做坏事,挑起社会矛盾。
据了解,“首置盘”的定位将略高于居屋、略低于私楼,这类针对夹心阶层的资助房屋计划,过往在香港亦出现过,例如港英年代的“夹屋”,以至上届特首梁振英年代的“焕然壹居”,但这些项目,往往因为楼市的市况变化,又或土地供应不足,结果都难以为继。 故此,虽然不少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首置盘”有所期待。但由于这个计划的推行细节仍存在众多未知之数,暂时仍只能观望。
公私营合作问题丛生 政府不应走回头路
以目前的资讯看来,“首置盘”的其中一个争议,是据悉政府倾向透过和地产商合作,以私人发展商手上的土地建设“首置盘”,而政府将承担其成本,这种合作方式看似“一家便宜两家著”,毋须从本已严重不足的公屋用地之中,再挪腾土地建“首置盘”,令公屋供应更加紧张。实际上,这种合作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有调查指,目前主要地产商多年来在新界所持有的农地,估计上千公顷,地产商买入大量农地,固然不是希望复兴香港农业,而是囤积居奇,期望政府有朝一日能够与之合作发展,更改土地用途,发展私人住宅以赚取巨利。固然政府在批准发展后,发展商也要补回地价,但是由于补地价机制不透明,公众难以知悉金额,故每每惹来利益输送之嫌。
因此,如果地产商让出部分地段,作为逼使政府对改变土地用途“开绿灯”,以至要求政府在补地价安排上开出更优惠条款的要价,政府又应否照单全收?更关键是,由于政府会承担“首置盘”的成本,意味地产商只花极低成本,就一举打通将农地改作建屋的关卡。当大量新界农地改建成售价高昂而私人楼宇,而市民期待的公营房屋包括“首置盘”只占少数,这岂不是更进一步强化地产商主导土地供应的格局?这种结果又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与公众利益?
“首置盘”勿沦“大抽奖” 房策需平衡各方利益
另一方面,有消息指“首置盘”的资助对象,将是月入五万多元至七万多元的中高收入家庭。当然,在目前租金、楼价俱高的情况下,这些中产阶层、又或“夹心阶层”,确实遭受折腾。但在帮助这些中高收入家庭之余,政府又如何帮助有更加逼切住屋需要的基层市民?最让人担心的是,假如“首置盘”的供应量有限,沦为另一个向隅者众的房屋“大抽奖”,会否更添“无壳中产”的怨气?另一边厢,针对基层市民的公营房屋供应缺口又未能及时填补,造成一个“两头唔到岸”的局面?
林郑月娥提出“首置盘”的构思,相信是出于好意,惟一旦仔细研究下去,就会发现问题多多,既极容易惹来利益输送的质疑,对解决住屋问题的作用更成疑问。若如此,政府与其为创新而创新,倒不如直截了当将心力放在如何做好现有的公营房屋计划。
但无论推出“首置盘”也好,又或还原基本步,做好现有公营房屋计划也罢,都回避不了触碰土地既得利益。其实社会上早有论者指出,即使地产商手中囤积了大量土地,政府仍可根据《收回土地条例》,由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收回有关土地,用作符合社会利益的发展项目。传统的新市镇发展方式,就是循这种方法进行,政府也曾经动用该条例收回农地,以作自然保育、雨水疏导改善工程等。如今房屋严重短缺,岂不是更关系到公众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