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内地“落闸”废料滞港 垃圾围城非危言耸听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中国内地在今年7月大幅收紧进口外地废料标准,香港作为主要废料转口港,加上本港回收得来的废料亦会售往内地,在新政策下首当其冲,业界计划下周一(9月11日)起停收废纸,拾荒者的生计更艰苦。过往内地进口大量低质废料造成严重污染,收紧要求无可避免,香港不能奢望内地大开中门,必须推动本港回收再造产业升级。虽然政府曾推出协助业界升级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往往显得无效、离地,一次又一次错过提升回收业水平的机会。假如政府再不正视这个危机,倒进堆填区的可回收物料只会继续上升,香港的堆填区将会加速爆满。届时政府、业界和市民陷入三输局面。

内地环保政策收紧 滞港废料难以北上

回收业是一项涉及多重工序的行业,除了供应及需求,中间涉及收集材料、运输、清洗分类、包装、再造和出口。业界需要合理经营环境才能生存,任何一项流程环节出阻滞,或者陷入无利可图的状态,整个产业链就会断裂,结果就是将有可能回收再造的废料,一律送往堆填区。

今次造成回收业产业链可能断裂的触发点,是需求方,亦即内地的政策改动。内地当局近年大幅提升环保要求,逐步收紧回收物品进口的标准,在今年7月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年底禁止 24 类固体废物(坊间称“廿四味”)进口,包括废塑胶、未经分拣的废纸、钒渣、废纺织原料等。内地工厂需要经过环境评估才可得到政府批文,容许入口。以废纸为例,由于不少内地纸厂仍未收到批文,无法输入外来废纸,结果本港回收商就积存了大量废纸,苦无出路,于是业界拟于下星期一停收,直至纸厂取得配额。

废物回收店负责人指出,出口商两次向他们压价,使他们的回收价大减,卖纸的人也逐渐减少。(王洁恩摄)

内地规管不再宽松 香港回收业错失升级机会

今次事件的所突显的问题,是香港回收业一向相当低端,只是从事废料转口又或将本地废料捆绑打包就直接送往内地,过往内地渴求天量的生产原材料,加上废物处理和执法宽松,即使废料混杂大量垃圾,来自外地废料就源源不绝送进中国,而香港是内地最主要的中转站,尤其是纸、塑胶和金属。但本地回收业者之中,进行升级转型,例如花钱投资机器分拣塑胶再变成胶线或胶粒的,只属少数。

而国际回收料的价格随著石油成本下降,但租金、人工和运输成本不断上升,本地回收商的利润随之减少,好景不再,大大降低其回收积极性。以废塑胶为例,2015年的回收率只有11%,比2012年少三分之二,弃置在堆填区的则升至 80 万公吨。回收业的前景本来已经堪忧,而内地落闸的打击则更加致命。随著内地的可回收物料增多,加上堵截洋垃圾、防止土地污染的压力也增大,中国逐渐限制废料进口。政府在 2013 年已经实施“绿篱行动”,收紧废物进口检测标准,今年的《实施方案》可说是更大的冲击。在多重困境下,本地回收业界直指现时正值严冬,未知业务何时复苏。

回顾本港回收业的经营环境转变,可以留意到中国收紧接收进口废料标准的政策,不是突然提出,而是近年来一年比一年更紧,本港回收业冰封三尺,并非一日之寒。但必须问的是,为何政府和业界在过去几年都未能及时找出对策?除了业界过于依赖内地宽松政策,未有及时升级转型之外,政府的支援措施一直不见效,未能真正提升业界水平及完善回收网络,亦是个中底因。

现时回收物在香港仍然难以有出路,一般回收商打包好都会卖往内地或东南亚。(吴钟坤摄)

“绿在区区”成效差 突显政府支援措施离地

当然,说政府完全袖手旁观,也不公道。例如政府在 2013 年逐步落实“绿在区区”社区环保站,但回收量却长期偏低,成绩甚至比不上民间自发的社区流动回收点。原本以为“绿在区区”分布全港各区,可以协助收集可回收物料,方便回收商集中运输。但已启用的 4 个站,当初为了迁就地区人士反弹,把环保站远离住宅区,又拒收纸和塑胶等常见废物,反而抑制了使用量。再者,有关场地欠缺如打扎机等就地处理回收废胶废纸、减省体积的设施,不少废料都是散乱且难以运输,回收商眼见成本远高于收入,自然不愿前往接收和运输废料。预算的 4 亿公帑难以改善回收网络,势将付诸流水。

诚然,政府加强了推动回收业界发展,最大动作莫过于斥资十亿元成立的回收基金。但自2015年开放申请至今,只批出约7千万元,明显得不到业界积极响应,造成业界叫苦连天、大笔资助却近乎纹风不动的强烈落差,足证政府未有理解到回收业界的实际需要。回收商过往力斥申请程序繁复,门槛过高,例如要求资助者回收胶樽量比业界平日回收量多近一倍,有不少资助项目后来要撤回或退出。

即使基金后来有修正,例如近月推出小型项目申请,又因应《实施方案》,预留 7 千万元配对基金,资助业界购买处理回收废塑料及废纸的机器,以符合内地入口要求,可惜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一来政府最快要明年初才批出首批资助,二来基于现时回收价格太低,部份中小企已经亏本,未必在短期内调拨二、三百万元配对政府的基金。就算有资金买机器,也未必应付人手开支。就废胶而言,即使有人手,不少地区回收站也因为价格太低不再回收,上游的回收商也缺乏废料“开机”,变成得物无所用。

议员批评回收基金申请程序繁琐,成功申请比率偏低。(资料图片)

加强对回收业资助 胜过迫爆堆填区

事实上,土地问题一直困扰回收业界,因为这影响著业务规模和开支。对回收站来说,近年店铺和工厂单位租金上升,已蚕蚀其利润。政府锐意发展的屯门环保园,惟因为门槛太高,位置遥远,不少中小型回收商选择留在棕地作业,减少支出,但因为棕地不符土地用途,无法获批政府的回收基金。更可惜的是,曾经非牟利团体仁爱堂曾经获2,500万元资助,在环保园成立塑胶资源回收中心,因为经营不善,三年后惨淡结业,浪费了促进社区回收,带动产业发展的时刻。

内地拒收低质废料意义深远,显然要全面摆脱国际垃圾场的污名。有关政策将牵一发动全身,香港再难以出口低质废料,整条回收产业链就断掉。香港政府固然要下决心阻止外地洋垃圾上岸,同时要认真反思过往失误,为何动用大笔公帑,仍未能带动业界升级,造成可能垃圾围城的困境。政府和业界寄望两年后的垃圾征费和明年渐次推行的生产者责任制,鼓励全民参与减废回收之余,征得的费用也应注资回收业界,资助回收产业链中的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地区的回收物流,以至将回收得来的垃圾分类转化成有用工业原料的工序,才能打通业界经脉。否则,本来可以再用的资源,只能眼白白倒进堆填区,加速爆满,到时社会又要再次面对土地问题,绝非香港社会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