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中环摩天轮】摩天轮乱局 三问香港政府
本周二(9月5日),特首林郑月娥就中环摩天轮事件回应传媒,她表示为尊重合约精神,政府在事件上只会担当斡旋角色。然而,惟正如《01观点》指出,中环摩天轮已成为香港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为维持香港形象、旅业发展,政府有责任确保其运作如常,如今事件演变成如此乱局,政府没理由坐视不理。现时摩天轮事件至少有三大疑团,政府必须尽快解答,以释公众疑虑。
地政署“明知故犯” 先拆后建不合理
中环摩天轮的新、旧营办商交接问题演成乱局,政府一方面表示会从中斡旋,务求令摩天轮可以顺利交接,但另一边厢,政府又搬出所谓的“合约精神”,会按有关文件办事,如此说法就更令公众摸不著头脑。
因为如果政府处理这件事的原则,是“尊重合约精神”的话,那么花了2亿元兴建摩天轮的现有营办商决定拆卸摩天轮,以至清拆其地基,将场地交吉与新的经营者,让其由零开始,正正是符合“合约精神”的做法,政府完全没有置喙的余地;假如政府希望新、旧营办商“以大局为重”,是否意味要由政府出面“打死狗讲价”,由新营办商以他们认为合理的价钱,向现有营办商买下摩天轮?
这宗摩天轮交接闹剧,让人想起早前一宗网络趣闻:一名业主乘租客主花上巨资装修发廊,刻意在续租时大幅加租,图逼租客贱价让出新装修的舖位和设备,租客不甘受业主胁迫,由是来个一拍两散,召集网民一夜间拆毁所有装修、搬走所有生财工具,再将空无一物的舖位交吉还给业主。地政总署处理短期租约、和商界交手理论上经验甚丰,对此没可能懵然不知,天真地以为单靠苦口婆心,就可以摆平争端。
官僚僵化无能? 还是另有文章?
事实上,今次事件之所以备受公众关注,皆因从目前的资讯来看,出现了一些难以按常理解释的情况,令公众质疑政府官僚是过于僵化、无能,还是整件事内里另有文章。观乎目前情况,至少有三大疑团,政府必须解答。
公众不解的第一个问题是,政府似乎是明知会出现这样的交接乱局,为何仍坚持要重新招标,将整个摩天轮项目推倒重来?
地政总署署长陈松青在周二回应传媒提问时指出,当日重新招标时,已预见摩天轮将面临被拆卸的命运。陈松青不可能不知重建摩天轮需时逾一年半,将摩天轮先拆再建,明显是未能有效发挥这幅土地的价值,尤其是摩天轮位于中环海滨珍贵地段,坐享维港“无敌海景”,在现有营办商有意继续经营、且过去几年摩天轮营运表现理想的情况下,为何政府明知这幅土地会在好一段时间沦为一个“沙尘滚滚”的地盘,都不参考其他短期租约项目的做法,优先和现有营办商讨论续约问题,这更显得署长的说法荒谬,难以服众。
招标准则前后不一 “搬龙门”惹疑问
第二个问题是,就算政府决定重新招标,是基于所谓的“公平”原则,为何两次招标,标准会前后不一?
纵然地政总署一再强调,在处理这事件上绝无偏私。然而,从政府两次招标准则的条件看来,政府的说法仍未能够回应公众质疑。据报,两次招标的条件分别甚大,在2012年的第一次招标时,当局要求入标的营办商在10年内要有相关经验,而“收费、优惠”所占的评分比例仅10%;但2016年重新招标时,当局却删去“相关经验”的要求,并大幅增加“收费、优惠”的评分比例至40%,最终令开出20元超低票价的新营办商中标。
公众实在难以理解,为何同一个项目,两次招标的准则会南辕北辙。现有营办商将外界本来不看好的摩天轮经营得有声有色,3年内吸引到500万人入场,惟地政总署在2016年突然改变游戏规则,难免令人怀疑,新招标条件是否为谁“度身订造”?虽然目前没有确实证据证实这个问题存在,但两次招标的准则差异的确相当突兀,教公众难以理解,社会上对此有质疑亦在情理之中。
民疑不断发酵 徒惹“官商勾结”之疑
对于摩天轮的问题,特首林郑月娥不应视之为一个“茶杯里的风波”,反而有可能是一个地雷阵,因为今次事件,涉及了不少足以挑起社会敏感神经的元素,无论是政府处理短期租约的标准不一、政府对待外资投资者是否存在“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劣行、以至摩天轮及其周边珍贵地段的商业角力问题,社会上已有人猜测新营办商与一些本地大财团是否有关系,今次摩天轮易手会否影响这幅珍贵地皮的规划等等。对此,政府必须有清晰交待,绝不能再予公众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之感,徒令民疑不断发酵,甚至徒惹“官商勾结”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