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资学校.倡议】直资=贵族? 要摆脱标签 须严限学费
拔萃男书院、圣士提反书院、圣保罗男女中学......多少家长趋之若鹜的传统名校,早在多年之前已转为直资学校,另一老牌名校香港华仁书院,亦将继踵在即。由于某些直资名校征收高额学费,因此“直资学校”和“贵族学校”在坊间早已成为同义词,即使政府极力澄清,也无法说服大众。
话说回来,到底直资学校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本来旨在令办学模式多元化的计划,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偏差?
文章系列︰
一、直资=贵族? 要摆脱标签 须严限学费
二、直资偏帮富人? 资深校长︰系投资未来
三、李宝椿学费26万 不设DSE 照收政府津贴
直资原意︰教育多元化 增家长选择
自推行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的“直接资助计划”,源于1988年的《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三号报告书》,内里有一章题为〈私立学校的前瞻〉。简单来说,直资计划在成立之时有三大目标︰一、淘汰买位制度;二、安置左派学校;三、使学校体制变得多元。26年过去,买位制度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不少私校均已过渡为直资学校,左派学校亦发展良好,直资计划的首两个目标无疑已经达成,但香港的学校体制有否趋于多元?家长真有更多选择吗?
自1978年起,政府推行九年强制免费教育,但官津学校的学位有限,因此政府需要向私校“买位”。然而,私校良莠不齐,这对无法入读官津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并不公道,有违教育平等的理念;因此,政府在兴建更多资助学校之余,也逐步取消买位制度,代之以直资计划,容许具水准的私校转为直资学校,纳入政府监管范围。
另一个政府没有宣之于口的原因,是和左派学校有关。左派学校在九七前一直遭受打压,既无法参与升中派位机制,也不是政府的买位对象,经营惨淡;但随着中英两国在1984年签订联合声明,香港主权移交已无悬念,政府不能继续打压左派学校的生存空间,直资计划正好给予它们一个转型机会。
根据《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三号报告书》,政府认为一个强大的私校体制能带来教育利益,并令家长有更多选择。据后来的文件,所谓“教育利益”的具体所指是令香港学校体制更趋多元,前教统局局长罗范椒芬便形容直资学校是主流教育中的“气窗”,可以令对传统科目缺乏兴趣或者别有所长的学生,另有选择。
兼取政府津贴与学费 财政充裕
按制度设计,直资计划有助促成教育多元化,是因为教育局容许直资学校在人手规划、课程设计各方面有较大自由度,学校甚至可以开办非本地课程,扩阔学生视野。不过,羊毛出自羊身上,直资学校必须收取学费,才能聘请更多教师、尝试更多湛新教学法(例如购买各式器材,推行电子教学)。因此,社会对直资计划的疑虑,首先在于“贵族化”,认为只有富人才能享受教育多元化的成果。
直资计划的对象涵盖中小学,为便于分析,我们不妨将焦点放在直资中学。现时全港共有61间直资中学,当中55间有开办初中课程,据记者统计,直资初中平均学费为每年约21,000元,即每月1,750元,看起来不算巨额,因此官员以至某些智库,均以这数字为凭,力证直资学校不等如贵族学校。平情而论,直资学校确实并非全都是贵族学校,毕竟某些直资学校本身是经营困难的私校,转为直资后也不会立时大受欢迎,当然没有本钱收取高额学费;至于那于立意教育工人子弟的左派学校,基于其办学理念,自然也不会贵族化。
然而,部分直资学校的收费确实高昂得令人咋舌,有13间中学的初中课程学费高于35,000元,高中更可超逾100,000元。这些学校不但开设外国大学认受的IB课程(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而且学校教师团队阵容庞大,非津校所能比拟,以圣保罗男女中学为例,该校有21班初中和27班高中,若依照津校班师比例,只有94.5个教师席额(该校每班人数多于津校最低要求,因此仅为粗略计算,聊作参考),但现实上,圣保罗男女中学的教学团队足有139人,可见其优势。
计划推行之初,政府曾力图减少直资学校征收高额学费的诱因,以免它们被标签为贵族学校。首先,政府计算出每个学额的成本,假如直资学校的学费不高于这个成本数值的⅔,便可接受政府全额资助。举例而言,1990年的资助学额成本为10,000元,若然学校征收的学费不多于6,666元,该校每收一个学生,便可从政府手中获得10,000元。不过,直资计划在推行之初不受欢迎,政府为吸引更多学校转为直资,便不断放宽这个限制,现时的全额资助条件已定为“不多于学额成本的2⅓”。在今个学年,政府计算出的初中资助学额成本为59,349元,换言之,学校即使收取$138,481此等高额学费,仍能得到全额津贴。这种制度安排无疑容许、甚至鼓励部分直资名校走向贵族化,违反计划原意,无法令普罗大众享受教育多元化带来的好处(详见本系列文章之三)。
学费减免、奖学金混为一谈 难保清贫生就读
当局另一念兹在兹的,是直资学校的学费减免计划。政府声称,为确保清贫学生也能入读直资学校,所有直资学校均须从学费收入中拨出10%,设立“学费减免/奖学金计划”,假如学校的学费高于资助学额成本⅔,还须另从溢额中拨出50%,供“学费减免/奖学金计划”之用。
虽然当局规定学校提供的学费减免计划不能较政府的资助严苛,但某些学校所订准则,还是会吓怕“贫穷以上,中产以下”的家庭。例如拔萃男书院和拔萃女书院,两者一年学费分别为48,650元和38,000元,但若然一个三人家庭的每月总收入超过33,334元或30,001元,便不能取得任何学费减免,这显然将不少普通家庭拒诸门外。此外,“学费减免”是因应学生经济需要,“奖学金”则是对表现优秀者的奖励,现行规例将两者合而论之,根本无法保证学校拨出足够资源照顾清贫学生。
在直资学校之中,圣保罗男女中学是少数会公开学费减免推行情况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但却同时证实了直资学校倾向录取富家子弟的“都市传说”。该校的学费减免条件绝不苛刻,甚至还会考虑申请家庭的自住楼宇供款或租金支出,非常务实,但据该校年报,在2016/17学年,全校1,235名学生中只有143人获学费减免,约占11%,获全数减免的更只有6%。
诚然,生于富裕家庭的子女,由于自幼拥有较多学习资源,他们的学业成绩也会较佳,这点早已被社会学家证实。我们固然不能强求学校收录一定人数的清贫学生,但某些直资学校(例如每年收费逾260,000元的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一直收取政府津贴,却以培育富家子弟为主,这种制度设计显然甚为不公。
收紧学费限制 改革学费减免规例
直资计划的最大目标是令教育多元化,而观乎各间直资学校,确实有少数学校能做到异军突起,例如香港兆基创意书院和林大辉中学,分别重视艺术和体育,在学界可谓别树一格;但其他直资学校的所谓特色,只流于开办昂贵的IB课程,或者运用资源优势,尝试小班教学或电子教学。若然教育局追求的“多元化”和“特色”只是停留在教学方法层面,无疑是夸大了直资制度的作用,不能发挥罗范淑范当年所言的“气窗”作用。由此可见,直资教育距离“教育多元代”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当,当局应认真思考多元的真正意义。
另一方面,有直资学校利用制度设计之便,演化成贵族学校,也是不得不察。虽然现时只有个别学校具此倾向,但毕竟这是制度设计的漏洞,为免情况更趋严重,当局应提升学校申领全额政府津贴的资格门槛,驱使学校征收较低学费,杜绝学校同时收取高昂学费及全额政府津贴、却以培育富家子弟为主此等怪现象。此外,“学费减免”和“奖学金”也不应再混为一谈,应指明学校须拨出一定款额用作学费减免储备,假如储备过多,便须减收学费,或者放宽申请学费减免的资格。
每逢传统名校有意加入直资计划,均会引起不同持份者的反对;但为何校方明知惹来反对,也要行这条路?到底直资的吸引力何在?详情请看〈【直资学校.倡议】直资偏帮富人? 资深校长︰系投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