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内地新移民比例竟拾级而下?
港人移民海外数字,去年创出3年新高;离港人数如此,反过来看,究竟甚么人移民来港了?并且所占人口比例愈来愈多?答案,原来不是内地新移民,就连笔者也大吓一跳……
离港移民潮(emigration),近年成为潮流话题。至于,来港移民潮(immigration)又是怎样一回事?坊间似乎未有深究。各界一般错误认定,内地新移民乃香港最大来港移民来源,多年来均一直没有纠正过来。
大家不禁要问:以上说法,到底有何证据支持?
的而且确,在单程证制度下,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内地人获批来港。最新资料显示,2015年共约3.8万人持单程证来港,相关数字固然不少;然而,这其实创出了1995年以来最低,除以365天计算日均涉及105人,亦远远少于每日150人的上限配额(事实上,配额绝大部分时间未有用尽)。个中反映,单凭观感认知事物难免存在偏差。
更加吊诡的是,根据2016年的人口普查,内地人所占香港人口的比例,竟亦没有节节上升,反之却是拾级而下。按出生地点分类,来自中国内地/澳门/台湾(以下简称“内澳台”)的香港人口,2006年约为230万人,2011年约为226.8万人,2016年约为227.2万人,人数虽然大致平稳,10年来差距都在3万左右;不过见诸所涉比率,2006年为33.5%,2011年为32.1%,2016年为31.0%,就现明显下跌趋势,人口比例愈来愈少。
值得留意的是,这批出生地点来自“内澳台”的香港人口,绝大多数都是回归以前已经来港的“旧移民”,亦即隶属坊间定义下的本土香港人。2006年人口普查指出,来港超过10年的相关人口,亦即1996年前已在港定居的,人数为186.5万;比较2016年“内澳台”的227.2万人,相关“旧移民”不单高占了82%,简单运算之下,回归20年来的“新”的“新移民”人口则粗略只涉40多万(当然,这未包括期内去世人士,惟无论如何“旧移民”肯定远远多于“新移民”)。
而事实上,以居港年期分类,“新”的“新移民”的人数及人口比例均见下降。对比2006年,来港3年以下的新移民涉14万或2.1%、4至6年的涉13.9万或2.0%、7至9年的涉15.3万或2.2%,但到2016年,3组数字分别减至13.4万或1.8%、11.6万或1.6%、14万或1.9%。也就是说,不单包括“旧移民”在内的“内澳台”移民比例正在减少,就连当中的“新”的“新移民”人数和人口比例亦明显净减少了。
那么,在港新移民愈来愈多的说法,恐怕经不起统计数字的考验。
好了,回到文首的问题:移民离港潮下,甚么人来港呢?观乎出生地点和种族分类的人口净变化,答案乃是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这跟“内澳台”来港状况呈现此消彼长之态。
如前所述,过去10年来,出生地点来自“内澳台”的人口比例,累积减少了2.5个百分点,人数亦净减少约2.7万;然而,来自“其他”出生地点的,则增加了2.2个百分点,人数则净增加18.6万。以不包括外佣的种族分类,白人便由2006年的3.6万人,升至2016年的5.8万人,增幅多达60%;至于撇除白人、菲律宾人、印尼人计算,“其他”者更从不足10万人,急飙至近18万人,当中,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的俗称“南亚兵团”的人数,便净增加3.2万至8万人,增幅亦近70%。
总括而言,以上数字反映一个现象:虽然,每年都有数万内地人持单程证来港,但他们却未必成为香港常住人口的一部分。事实上,在超过九成中国籍人口视香港为永久居留的同时,亦有多逾10万“内澳台”人口不以香港作为永久居留地,后者数字便较10年前升近50%。其中一个可能,实不排除内地人来港仅仅作为移民他国的踏脚石;换言之,所谓港人移民海外创新高,可能就包括不少新移民......(可惜官方没有相关统计)
其实,出生地点在香港的人口比例,与10前年比较就出现轻微增加迹象,由60.3%增至60.7%,反映所谓“香港人被沟淡”现象似未发生。诚然,这个计算包括“单非”以至“双非”人士。但恰如不在港出生的本土派梁天琦反问:“出身与本土何来冲突?”重要的是,正当94.6%香港人口以广东话作为语言或方言,以普通话作为惯用语的比率只得1.9%,数字比主要见诸老一辈的福建话、客家话、潮洲话的2.1%还要少,亦低于英语的4.3%--以文化角度来看,究竟是香港人被内地化了,抑或是“新移民”被香港化了?
这就是人口普查所显示的状况。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