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礼涛与黄秋生的“无我”境界
《失眠》好不好看?不好看,很难看,说的不是电影不值得看,而是相反,她的“难看”,是她的品味定位,是追捧者觉得好看的点:癫狂、反伦常、嗜血滥杀。
邱礼涛很多佳作都有其共通性:无政府,而且总是讽刺时弊,或人文关怀,具备社会性及香港历史性。此批作品中较优秀的有《等候董建华发落》、《反收数特遣队》、《性工作者十日谈》、《性工作者2:我不卖身・我卖子宫》、《高举・爱》、《叶问:终极一战》、《雏妓》及《选老顶》等等。另一边厢,就是神怪惊栗、爱情浪漫之类的纯商业类型片,一般他这类作品都不算很完整精良,甚至乎在剧本上往往是硬伤处处(感觉上主创也不太在乎),极其量只是一些电影技巧的展示,并渗入些少的生活思考。虽然他纯熟的技巧,总能把低成本及拍摄周期短等问题稍为掩饰。不过无可否认,综观他整个电影导演生涯,观众还是很容易冠以“粗制滥造”的恶名,甚至有人会把他标签成“烂片导演”及“开工导演”(即是把拍戏当成“开工”,只求拍摄神速)。
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邱礼涛会在世界各地有那么多影迷?我觉得,这与他的个性有关,我曾听过他向别人介绍自己时,说了一句:“不认识我不要紧,认识我的电影更重要。”其电影作品类型多,娱乐至上及追求电影感的大前提下,还有驾驭、塑造及捕捉演员(角色)的触觉,《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的黄秋生及《我不卖身・我卖子宫》的刘美君,就分别得到了香港金像奖影帝和台湾金马奖影后。另外,《飞虎精英之人间有情》的张学友和郑秀文、《惊变》的温碧霞和任达华、《夺舍》的李修贤、《黑白道》的张家辉与吴镇宇、《竞雄女侠・秋瑾》的黄奕、《高举・爱》的杜汶泽与江若琳、《雏妓》的蔡卓妍与任达华,都贡献了相当得体的演出,有一些是明显突破了固有表演水平(江若琳及蔡卓妍),有一些是更沉稳深味(任达华与张家辉),这都说明邱礼涛在如何使用演员上有相当的心思和功底。跟秋生合作如鱼得水,更加不用多说,从《人肉叉烧包》里的王志恒,《伊波拉病毒》里的阿鸡,《的士判官》里的保险经纪阿健,甚至被导演形容为备受忽略的冷门电影《梦差人》里的冒警黄Sir,都仿佛在建立一个小人物反抗主流社会价值的模板,在偶发惊惶惊险之中,展现出如火凤凰般的自焚精神。《梦差人》有点不同,是用比较童话式包装来处理一个香港典型的警匪类型故事,结局是大团圆,过程仍是“冒警”的“犯罪”快感,其实即使是如何“不守规矩”,其“罗宾汉”精神仍然是非常确切,为1990年代至今的社会焦虑解解气。
更重要的是,黄秋生在不同角色面对逆境时的微妙反应,强者与弱者身份的切换,用愤怒转化成玩世不恭的态度——王志恒丧尽天良的杀人及强奸戏充满游戏感,阿鸡用“猪肉”来自慰及宴客也是很“搞嘢”,黄Sir更是以“冒警”身份指挥真警察而弄出各种笑料,甚至向枪犯买枪并获赠手榴弹,反警察公仆的威权正当形象,延续到描述警队借贷风潮的《反收数特遣队》,能感觉到秋生一直代言邱礼涛的“反击社会者”角色,即使是反道德行为,也可用“恶作剧”来视之,无伤大雅,cult尽全场。
也许《人肉叉烧包》是一个意外,顺应奇案电影潮的产物,一不做二不休的商业侍奉态度,到慢慢发展出藉电影渗透社会观点的作风,邱礼涛可说是在“无我”之中确立出种种主观视点的目光。《等候董建华发落》就是正面探讨社会公义及法治精神在香港的特殊性,用艾敬的过来人角色来写“罪”存在人心的潜伏性及不稳定性,对比李炜尚等候发落者的各种心理矛盾,具时代意义又层次饱满,邱把“敢写敢作”精神从商业操作转移到意志,成绩令人骄傲,成为其代表作。及后的《给他们一个机会》,更是比《狂舞派》更早借街舞探讨年轻人的理想及出路问题,形成一种很有趣的两极矛盾:邱礼涛既是最具现实商业考虑、没什么底线的快枪手工匠,又是充满理想的社会学者,他起码三分之一电影作品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代表着一些香港当代的人心脉络。
回到邱礼涛跟黄秋生的合作,相信他们也同意,二人合作的代表作就是《叶问:终极一战》。电影在写逝去的“香港”:伦理关系、武者精神的隐没、社会阶层的关系、黑白难分的旧香港、南下结集与磨合,还有最重要的,种种旧香港“情景”,用佛山国艺影视城的空间去追缅香港人文面貌,对历史视野的追求野心勃勃,尽管成本所限美术及摄影表现不算尽善尽美,但精神可嘉,而秋生用“人味”表达仁者的生活沧桑,大气尽敛,却显见深味。电影见证邱与黄在角色世界观创造上水乳交融,契合度十足,即使电影的气质与当年的《人肉叉烧包》有着180度的不同,但可说是延伸着他们的“香港心迹”书写履历,并无二致。
早在邱礼涛的《夺舍》,以及黄秋生导演的《新房客》,在风格及探讨命题上,犹如双生之花,并列对看,关于“存在感”的哲学思考趣味油然而生。《夺舍》讲躯体和灵魂的二元意义,有点印度电影导演沙也马兰(M. Night Shyamalan)的自圆其说神秘悬疑风貌,《新房客》则是表达人与时空的虚妄关系,正好与《夺舍》一主体性一客体性地探讨人的“存在”契合,很易令人相信两者创作上的互相启发,包含创作者美好的相知友爱。
铁证如山的是,二人第一次“合作”,是仍在亚洲电视工作的1980年代,邱的大学电影作业,正是请了当年在亚视当演员的黄秋生演出,因为二人比较投契,当时邱在电视台的身份是助导,于是黄参演了这部名叫《惘》的习作。剧情讲的就是一位导演在公园碰到正在写生的心仪女生,天天偷看她,直到她失踪,并在收音机听到新闻报道一个画家女儿自杀,他认定了自杀的人就是他喜欢的女生,于是他也回家自杀。是不是有点像卡夫卡的故事?
《惘》的合作后,邱礼涛介绍了他大学师妹担任副导演的《花街时代》中的角色给黄秋生,间接造就了黄进入影坛。直到1991年的《中环英雄》才正式合作,此后几年合作几部电影,1996年《伊波拉病毒》后却长达十年几乎没有合作,到2006年才在《黑白道》有比较正式的合作(2003年一起拍过《给他们一个机会》,但以群戏为主),是什么原因呢?那段时期是秋生事业上升期,《野兽刑警》、《千言万语》、《鎗火》、《无间道》等最被观众认可的演技代表作都是在这段时期诞生,一年平均超过十部电影产量。那边厢邱礼涛在这十年的电影成绩却并非一帆风顺,除了谢霆锋及张栢芝主演的《老夫子2001》有千万票房较好之外,就只有《等候董建华发落》有较佳口碑,拍片量多,但名声并不特别好,甚至有江湖传闻有院商抗拒为他导演的电影排片上映,直至跟着《无间道》卧底风潮而生的《黑白道》。秋生演出反派警察一角,《黑》片可算是邱最被忽略的佳作之一:如果影评人说《无间道》用卧底身份道尽“后九七”港人左右不是人的闷局,那么《黑白道》在“后卧底”(即是完成卧底任务重返警队)的角色,移植到港人“身份危机”,其实意义及深度绝不逊于《无间道》,可惜电影并没有得到重视,张家辉、吴镇宇及黄秋生在片中的尚佳演出,也几乎被遗忘。
《无间道》之后,黄秋生在邱的几部作品《我不卖身・我卖子宫》、《Laughing Gor之变节》及《竞雄女侠・秋瑾》中都以配角身份演出,表现有的可圈可点,有的略嫌平淡,直到《叶问:终极一战》,二人的火花才令人欣喜,虽算不上大获好评,但已在影迷及文化人之间建立了充满尊严的声誉,这会是一部历史留名的作品。而黄秋生在“雨伞运动”后因为被指支持社会运动而被不少人抵制,更被王晶点名批评,这片阴霾对黄来说不啻是一场无妄之灾。
在香港合拍片主导的市场里,黄并没有很多表演机会,反而潜心舞台表演,而邱礼涛导演以纯本土市场出发的《选老顶》,黄也特别演出了老而不退的黑帮老大,对香港选举制度的不健全和荒谬充满辛辣讽刺,邱毫无保留地大力进行社会批判,但各种宣诸于口的嬉笑怒骂及愤怒暴力,在剧本的粗疏下,反而显得过于露骨直白,并未换来观众好评。到了《失眠》,邱礼涛和黄秋生合作炮制的惊栗暴戾作,不难令人联想起他们的两部cult片得意之作《人肉叉烧包》及《伊波拉病毒》。时光荏苒,这两部旧作在欧美及日本爱好恐怖血腥cult片的影迷间,已经成为了两部最有代表性的港片。
《失眠》比起前两作,多了逻辑的规范,多了道德的考虑,多了要说的道理,尽管血腥恐怖依然,但不再像一场派对,不再无定向丧心病狂,把玩味换成了向大家道尽“因果循环”的理论,整个故事用科学去包装灵异的不实在,又用灵异去冲淡科学的不精密,大玩平衡游戏,远看憇动流畅,细想取巧难通,但想了想难道这不是港产片曾有的精神?敢编敢作,似通非通,元素混杂得自由任性。《失眠》穿越两代的时空,有传统言情剧的狗血煽情,又有老掉大牙的鬼怪形象,以典型套路配以音效及剪接的突如其来效果吓倒观众,这电影就是一个以很多似曾相识的元素复合成一部从未看过的作品。她以医学研究作为故事背景,充满了当今流行的“都市传说”式邪气,悲剧宿命式的凄然境况也令人更心寒顿足。
黄秋生和林家栋正剧式严肃精湛演出令影片更添深沉感,观众遂徐徐入戏,特别是秋生同时演绎阴沉的科学家及被逼至癫狂失常的父亲,末段大开杀戒的入魔眼神简直令人叫绝。黄秋生的表演状态甚至不能用方法演技去形容,令人联想到《闪灵》(The Shining)的积尼高逊(Jack Nicholson),把自己推至精神边缘才达到的“从破而立”,短短几分钟,技惊四座。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伊波拉病毒》的开场是黄秋生差点被迫“切根”,如今《失眠》的末段却是替人“断根”,也好像是遥遥呼应,角色轮回,20年后再来类似,表演的洗练程度更觉有着明显的比较。
那么当年《人肉叉烧包》以三级片姿态破格获颁影帝,今天的秋生贡献了教科书式演出,又是否再有机会得到肯定?政治事件蒙受的阴影看来雨过天晴,期待经历过小风波,我们香港的表演艺术家“秋生哥”会将人生冷暖体会融入表演,再拍得全国通行的佳作。他在访问强调表演着重演员个性,认识自我是学表演的最重要一步,他笑说现在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希望有一天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相信秋生跟邱礼涛的合作也是:终极一战尚未然,有情操的人,总是“我不卖身,我卖才艺”,入世忘我,入戏故我。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