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伙|拥抱新质民生建筑的城市土地学会成员

撰文: 黄锦星
出版:更新:

黄锦星专栏(鸣谢吴天伟Douglas合撰)

今日,建造业议会和香港绿色建筑议会举行“轻.型”上班日,为今月底“香港绿色建筑周2024”打响头炮,主题为“绿建前行,下一站碳中和”,人人应拥抱低碳乐活及绿色建筑。

今月“香港绿色建筑周2024”主题为“绿建前行,下一站碳中和”,人人应拥抱低碳乐活及绿色建筑,支持香港力争碳中和。(图片来源:HKGBC )

今年早前另有国际巡回论坛,列出全球八大建筑设计趋势展望,当中活化改造现有楼宇(Adaptive Reuse)及配合迈向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绿建为两大势头。刚刚三个月前此设计趋势展望论坛巡回到香港,我同台遇上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毕业、城市土地学会(ULI)全球董事成员吴天伟(Douglas)。面对当前的香港社会经济状况,叠加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恶化,我俩讨论了新质民生建筑的几点倡议。

早前,国际设计趋势展望论坛巡回到香港,我同台遇上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毕业、城市土地学会 (ULI) 全球董事成员吴天伟Douglas(左二),他提出拥抱新质民生建筑的倡议。(相片来源:Gensler HK)

活化改造利民生

Douglas分析,目前香港写字楼空置率达十多年来新高, 而不少乙级商厦多年来保养欠佳以致未老先衰,质素下滑并难以满足现代商业需求,濒临被市场淘汰弃置,但同时市区住房甚缺,过去往往以拆旧楼之后重建供应新居为主,可惜过程非常漫长。时移世易,全球大城市纷纷转向重视楼宇活化改造及翻新,以切合当地经济及社会民生之需。近例,如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社区内的“汇丰银行大厦”,将被改造成可持续混合用途建筑(Mixed-use),配合民生需求,活化商住社区。

话说回来,Douglas指香港城中住房空间需求甚殷,包括来自高龄化本地人口、专才计划到港家庭、市区大专学院学生等,涵盖社会上老中青幼,若政府考虑将相关法规拆墙松绑,如参考“活化工厦政策”,可大力鼓励空置率较高的商厦及早变身改造,利导市场提速供应民生所需的多类型适切居住空间,同时相比拆楼重建更减废减碳。对于所述的拆墙松绑政策,政府同步可要求活化改造过程加紧结合低碳绿建的设计,支持迈向碳中和。

太阳能天幕双赢

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如酷热及暴雨情况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各地的社会和经济,香港普罗大众深切感受其害,包括日常生活不便不适,甚至人生安全威胁。上月,我遇上年轻邻居手执网球拍回家,闲谈间,他苦笑透露本来订了户外球场打波,但实在真真太暑热了!他和友人上场打球几分钟,烈火骄阳的湿热下,双双举手投降,损失了当天本来难得的运动健身约会。Douglas分享观察,指近年众多户外康乐活动设施,例如室外泳池及各类球场,常因日趋频密的雷暴、暴雨以至酷热天气警告等,令场地的实际使用率大降。向前看,极端天气恶化的走势下,如何仍可善用香港城中的珍贵康乐空间以及保持大众的运动机会呢?

2022年4月,政府跨局公布了一套协助私营界别在非住宅处所的室外停车场加装太阳能光伏荫棚的便民措施,包括宽免相关总楼面面积计算,以鼓励棚顶产可再生能源,棚下空间成荫抗曝晒,一举两得,助力应对气候变化。这双赢之利民政策概念,可否申延至上述户外运动空间呢?太阳能天幕下的室外空间,在日晒或落雨天,仍可便民做运动,有益大众身心,可多多向香港精英运动员学习。

两年前,政府跨局公布了一套协助私营界别在非住宅处所的室外停车场加装太阳能光伏荫棚的便民措施。类似政策可否申延至户外运动空间以达至利民又低碳环保?(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翻新维修新思维

Douglas从商,支持《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简介他进行中的两项民生商厦翻新项目,未有改变用途,但自发结合环保点子。例如,他在长沙湾的商厦翻新,将旧有全密封式幕墙改设活窗,新外墙设计予用者可享自然通风的选择,助力悭电悭钱又健康通气。另外,他在土瓜湾的商场翻新,旨于整体至少达到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WELL)评级的双金级水平,当中将地下商店街中部的行人通道化为自然通风廊,结合新型天花风扇,透过电脑分析气流,设计出具调温效益的组合,令室内温度适中,又有助吸引人流,同时减少依赖冷气机,悭电减碳又悭日常电费。

Douglas的土瓜湾商场翻新项目,整体目标至少达到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WELL)评级的双金级水平,当中将地下商店街中部的行人通道化为自然通风廊,结合新型天花风扇,透过电脑分析气流,以设计悭电减碳又吸引人流的翻新商厦。(图片由作者提供)

另外,Douglas忧见香港旧楼石屎剥落频生,反映失修严重,加上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恶化,更猛更长的烈日曝晒,叠加更狂更劲的暴雨冲击,更多旧楼的外墙状态实堪忧,他续指本地工商及住宅大厦往往业权分散,楼宇维修保养的集资常常遇困,但实在不应临急抱佛脚,政府应带头站高望远,推动居安思危并有备无患,修订物管条例等,要求业主们须平常拨备,作周期性维护的积蓄,以达至适时保持楼宇安全,甚至涵盖低碳绿建效益。

政府正就《施政报告》咨询公众,期待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排解民忧,并努力创新求变,站高看远,一起拥抱未来!上述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质民生建筑政策建言,有利经济民生,希望政府带领各界拥抱低碳转型的机遇。

作者黄锦星是前环境局局长,近期出版《迈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