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欢|香港长期照护人才培养策略应更具前瞻性

撰文: 江玉欢
出版:更新:

香港老龄化呈上升趋势已经不是秘密,老龄化对照护人手的需求度在未来呈现指数级上升趋势,但是香港照护行业却迟迟未能跟上。

实际上,照护人手缺乏并非仅仅老龄化的衍生问题,国际上对于照护人手最新的概念解释为“长期照护人才”,根本上扭转了过去习惯性用养老服务涵盖甚至替代长照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说,传统认知里面,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层面,习惯性认为“照护”即指的是“照护长者”,虽然长者是长期照护工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科学的照护行业的涵盖面应是更加广泛和系统,错误的概念区分会导致政府制定照护相关政策靶向不准,结构失衡,最终导致人才短缺,行业发展断层。

从源头入手,解决招生难问题

回顾香港特区政府在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方面的策略,为了稳住人力资源,政府之前推出系列人才培育模型,其中包括职业培训、在职培训、职业咨询、跨专业服务、资金模式、政府政策统一、和培训计划等七大方面的内容,涵盖不同各层面和阶段。但是,几年过去,这些方案的执行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改善本地照护人手压力的缓解效果也还待评估。

长期照护人才关系到整个社会照护体系的正常运转,尤其对于长者照护而言,打造高素质照护队伍是积极应对香港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应有之义。除了推出涉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宽职业通道外,培养照护还需要从人才供给源头入手,譬如解决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难的问题。据悉,香港本地几所大学都有在本科或是硕士阶段开设老年学或护理学科,譬如香港中文大学开设本科专业老年学,香港岭南大学开设研究生专业智能安老及老年学理学硕士,另外香港大学的专业进修学院也开设了相关课程等等,这是香港培养和储备照护人才的重要源头。但经过更详细的了解,这类专业的受欢迎程度显然并不能与其他热门专业相较,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通过制订相关鼓励政策吸引考生报考,譬如减免学费、增设专业奖学金等,另外,可以将补贴政策一直从学生的入学延续至其真正进入照护行业就业,制定并落实系统性激励措施,如入职补贴、工作年限补贴等。

用智能化手段提升照护效效能

在“开源”的同时,政府还应充分应用智能化手段,利用科技力量降低工作强度、提升照护效率、改进管理效能。香港毗邻中国科技重镇——深圳,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慧、机器人等技术触手可及,以长期照护行业为例,政府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利用先进的科技力量,能够为香港本地长者养老带来多种可能性。如随著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人与机器合作的方式更高效提供服务。智能穿戴等面向老年人各种活动场景的监测提醒设施设备,也能够助力护理员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技术手段,精准匹配养老服务资源与老年人需求,有利于搭建高效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体系。总体来看,智慧照护是解决老年人照护问题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推动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的日本,在培养长期照护人才方面的思路更为严谨,分类细致,例如,日本相关的服务人员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有医学知识和证照的专家,例如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等;第二类是照护领域的从业人员,包括照护服务员(介护福祉士)、养老经纪人(Care Manager)、居家照护员(Home Helper)、社工师(社会福祉士)等。其中,照护服务员的工作,即是个人因身心障碍而无法正常生活时,可在照护机构内或到府造访,提供照护服务。与此同时,日本早在24年以前,也就是2000年,便已经在全国实行长期照护险,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状况,每三年修法一次,逐步将照护的资格朝“照护服务员”的方向统一,提供多样化选项让当事人灵活运用。例如,长照保险的居家服务中,除了日托中心之外,养护老人之家内也有寄宿服务,照顾者出差或需要喘息时,高龄者可以来投宿,最多可连续住三十天。这些政策均和日本本地的长照人才培养策略相互配合协调。

顶层制度设计必须补短板

香港在发展长期照护及养老护理服务的制度供给方面,顶层设计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没有为养老服务或是长者专门立法,促进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政策统筹有待加强,护理服务政策引导方向需不断优化。同时,仍然存在不同政府部门管理职能较为分散,难以统筹规划等问题。总的来说,香港特区政府虽然在近期发布的几次施政报告及财政预算案中提及香港长期照护人才培养及本地长者老龄化问题,但是究其根本,在宏观规划上仍然重视不足。

长期照护问题并非只是社福问题的一个分支,而是牵涉到香港的人口结构、社会稳定及长远发展。在香港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如何令我们的长者安度晚年,需要政府制定更为前瞻性的策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施政思路,但更根本的应当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制定更为前瞻性的政策,香港照护人才政策的设计便应如此。

作者江玉欢是立法会议员(选举委员会)、执业律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