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之神︱奉为最巅峰蝙蝠侠作品 五大元素成就永恒经典
《蝙蝠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一场将于10月27日在中环海旁露天影院The Grounds举行的户外播映活动,因接获通讯事务管理局辖下的电影、报刊及物品管理办事处指示,被禁止播放该电影作品。
《蝙蝠侠:黑夜之神》(下称《黑夜之神》)为著名导演基斯杜化路兰(Christoper Nolan)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的第二集,由基斯顿比尔(Christian Bale)、希夫烈格(Heath Ledger)及阿朗艾格(Aaron Eckhart)等主演。《黑夜之神》被不少路兰的影迷以及蝙蝠侠的粉丝奉为蝙蝠侠电影中最巅峰之作,创多年来的高峰、亦未有被后来者超越。
以下为大家盘点《黑夜之神》的五大元素,令作品成为永恒经典:
希夫烈格版小丑
《黑夜之神》以蝙蝠侠经典对头小丑(Joker)作为电影最主要反派,而希夫烈格饰演的小丑除了神经质的一面,亦对人性弱点具有深切的理解与掌握。希夫烈格继承了积尼高逊(Jack Nicholson)所饰演的小丑具备的疯狂,更在基础之上加添阴沉、泯灭人性的一面,对人失去“善”的信心,亦极力希望透过他的“疯狂实验”向世界证明他的观念。
希夫烈格于完成《黑夜之神》后,电影还未上映,便被发现陈尸于自宅之中,因服用过量药物身亡。希夫烈格无缘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演出,亦无法亲自于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亲手接过因饰演小丑一角而获得的最佳男配角奖座。然而因为《黑夜之神》,令世界永远记得他所饰演的小丑,而华坚冯力士(Joaquin Phoenix)凭《JOKER小丑》(Joker)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时,亦于发表得奖感言时提及自己“站于希夫烈格这个巨人的肩膊上”,与希夫烈格一同分享自己得奖的荣耀,对希夫烈格的表演致敬。
哲学与人性难题
基斯杜化路兰执导的《黑夜之神》,超脱过去超级英雄电影在犯罪与灭罪之间的周旋,在电影里加入对人性黑暗光明的辩论。路兰透过小丑的人性实验,展示经典的伦理学思想实验“有轨电影难题”(Trolley Problem),深化英国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人性难题,让小丑将生杀大权交在受害者手上,实践一场大型的生存实验,尝试证明人性自私、懦弱的黑暗面。
路兰的《黑夜之神》突破超级英雄电影既有的公式,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投放于电影之中,亦令小丑与蝙蝠侠两位戴上“面具”的对头,增添作为人所具有软弱的一面,影响住后不论DC电影宇宙或Marvel电影宇宙的超级英雄电影,然而后来者亦未能超越路兰所示范的标准。
去漫画化的蝙蝠侠
《黑夜之神》里由基斯顿比尔(Christian Bale)饰演的蝙蝠侠,相比此前的米高基顿(Michael Keaton)、佐治古尼(George Clooney)等饰演的蝙蝠侠,更实在、去漫画化。在路兰版蝙蝠侠出现前,蝙蝠侠拥有大量“科幻”道具,形象亦与漫画中的蝙蝠侠更为接近,经常独力以压倒性优势解决危机,对形势亦拥有十足把握。
然而基斯顿比尔饰演的蝙蝠侠,却明显在危机下独力难支,纵使为人聪明绝顶、身手不凡,却及不上小丑精心设定的计划,亦无法预料对手的下一步而将其击败。《黑夜之神》里的蝙蝠侠令观众最具共鸣,除了更现代化的装甲、蝙蝠车等道具外,亦包括蝙蝠侠过去未曾有过的弱点、情绪与失败。
蝙蝠侠都会输
蝙蝠侠在过去的电影作品中,甚少陷入绝境或失败之中,每每在电影里被击败后,旋即强战回归,反败为胜。然而《黑夜之神》中,路兰版的蝙蝠侠向在小丑手上经历多次失败,似乎永远落后小丑的计划一步,在困境里尽最大能力力保不失。
而电影中,蝙蝠侠经历的最大失败,莫过于作为Bruce Wayne无法与青梅竹马的爱人Rachel终成眷属,作为蝙蝠侠亦无法拯救她的性命,如此绝境在过去的蝙蝠侠电影里前所未见,亦成为路兰版的独特之处。而失去Rachel,亦导致蝙蝠侠的引退、Bruce Wayne的迷失,直至《蝙蝠侠:夜神起义》(The Dark Knight Rises)面对新一轮的危机时才重新振作。
香港元素
对香港观众而言,《黑夜之神》最独特之处,莫过于曾经于2007年到访香港取景。路兰曾带同基斯顿比尔、米高坚(Michael Caine)到访香港,于香港中环闹市、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大楼顶层取景。
路兰透过电影捕捉了香港都市的夜景,亦令《黑夜之神》对香港观众而言增添一份亲切与熟悉,取景之举亦无阻全球观众对蝙蝠侠剧情的理解与受落程度,不论对香港观众及电影叙事而言,都是绝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