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尼与我】故事启发自熊啤啤 背后仲有段温馨父子时光

撰文: 施玲玲
出版:更新:

成长是个模糊的概念,回过头来已经到了可以随心所欲买玩具的年纪,能负担得起麦当劳放题,应该已足以令3岁的自己感到吃味,只是今日的你却已不再为达到这些简单的“心愿”而满足。如果自觉被生活琐事压得唞不过气,便不能错过本周新片《维尼与我》,这个很多人小时候爱不释手的“玩伴”的故事背后,除了童年回忆,其实还有一段温馨的父子情。

《维尼与我》中,正当已长大成大的Christopher面对大人的烦恼,儿时玩伴小熊维尼又突然蒲头。(剧照)

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小熊维尼今年再次推出真人版电影《维尼与我》,由《小飞侠前传之魔幻童心》大导演马克科士打(Marc Forster)执导,神级还原小熊维尼同一众人气角色,电影讲述罗宾他长大后拥有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却因生活压力而逐渐感到迷失。此时,他儿时的小玩偶小熊维尼及一众好朋友包括猪仔、跳跳虎及咿哟等竟突然来到城市找他,更各出奇招,决心要唤醒罗宾的童心及善良开朗的一面,更让他重新建立与家人及女儿的亲密关系!

小熊维尼的原型。(网页截图)

罗宾和小熊维尼于英国作家艾伦·亚历山大·米恩(A. A. Milne)1924 年出版的著作《When We Were Very Young》首次登场,这本关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他喜欢蜜糖的熊仔,与其他来自百亩森林的动物朋友的故事书,配上 E.H. Shepard 经典的插画,长久以来一直都是深受欢迎的儿童书。

不过比起友谊,小熊维尼其实因为父子情而衍生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艾伦因为在战事中受伤,兼患上创伤后遗症,退役后决定举家迁离伦敦,搬到安静的郊外农村中避世,跟小名Billy Moon的独子Christopher Robin经常一起在森林中探险,两父子在那里渡过了无数个愉快的下午,很多时带着他的动物公仔。

《小熊维尼》一众角色至今仍深受大人小朋友欢迎。(剧照)

这段亲子时光启发艾伦创作诗篇和儿童文学,记录了不少亲子相处的细节,当中透露了小熊角色最初名叫“Mr. Edward Bear”,后来一次艾伦带囝囝到伦敦动物园游玩,在那里见到一只来自Winnipeg的黑熊“Winnie”,之后Christopher就决定把自己的熊啤啤改名为Winnie。而“Pooh”的由来,则是源自一只Christopher每天早上喂食的天鹅,没有等到牠的日子,Christopher就会发出“Pooh!”的声音。

而小熊维尼的故事的成形,亦多得小小的Christopher,艾伦曾在散文中分享,囝囝会拖着被重新命名为“Winnie the Pooh”的熊啤啤落楼,扭计要爸爸一再编出关于小熊的故事,才激发他想出为食维尼如何从蜂窝偷蜜糖,又或在泥浆中滚来滚去扮雨云,无聊时又会作曲打发时间,虽然小熊未能成功偷到蜜糖,却获得全球粉丝的喜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