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员赴英训练4年 留欧失败回港:曾经去到门口,却无法走进去

撰文: 卢君朗
出版:更新:

他肤色黝黑、留着一头清爽短发、体格壮实,小腿肌肉名符其实就是《麦兜》讲的粗壮脚瓜。他是每人在中学时期,总有一个喺左近的“波牛”。他是21岁的陈俊乐,现时是香港职业足球员,在足球界薄有名气,访问期间,球场上的数个小学生,还窃窃私语地说:“那是陈俊乐!”
职业足球员,是不少男孩的童年梦想,可是昨日的“波牛”,今日还有多少个,能留在球场上继续追逐皮球,甚至以此为职业?现实中职业足球员的生涯是怎样?真的如幻想般浪漫、风光吗?

“足球是我的朋友”

“足球是我的朋友。”这是《足球小将》里的经典台词,同时也是陈俊乐的座右铭。他的故事恰恰就是《足球小将》里戴志伟的现实版。从幼稚园起,他便开始接触足球,先参加麦当劳足球暑期班,后来还加入球会青年军,偶尔随队到大陆作赛。而且他的父母也很支持他踢足球:“他们觉得既然我有心,不如就专注踢波,经常接载我去练波,又帮我向学校请假比赛。”

个人天赋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很快便跟比自己年长的球员练习和比赛,球艺亦渐渐抛离同龄的朋友。升中后,他的前教练还推荐他到英国受训四年。13岁的他,只身漂洋过海。英文不流利,身边的同学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语言不通,人生路不熟,足球便成了他当时唯一的伙伴:“幸好有足球的陪伴,在球场上,它就是共同语言。”

来到英国不久,陈俊乐便发现不论在训练方式、密度、设施、实战机会,以及对手强度各方面,英国训练体系都远胜香港。每天早上他都随队进行体能、技术训练,下午回课室上课。校内有训练用的Gymroom、草地球场。每星期他们还会参加各种比赛,学校联赛、杯赛,甚至还跟纽卡素青年军及雷丁青年军等精英踢友谊赛。

陈俊乐坐在球场,想起以往在英国练波的种种,希望未来再次外闯,以感受外地的足球气氛、吸收他方的技术。(郑子峰摄)

与英国球会签约 从小梦想画面实现

受训期间,他受英甲球会彼德堡青睐,签下青年球员合约。那是陈俊乐首次成为职业足球员,他仍然记得签约仪式,在球场中场休息时举行。在看台观众给予自己的注视、掌声下,他步向放在球场中间的桌椅,签下合同成为青年军球员:“好震撼,以前不断幻想替球会效力时签约的画面,而这画面竟然出现在眼前!”

每个醉心于足球篮球等运动的人,都必然有过成为职业球员,效力爱队的抱负。彼德堡并非陈俊乐的Dream team,但在那一刻,他确实踏上了起点。

继续留欧梦想失落:“曾经去到门口,却无法走进去”

然而,起点之后,迎来的是充满无数抉择的分岔路。即使是顶级球员,也不一定能达成愿望。陈俊乐留欧四年,亲身见识到更高层次的足球世界,为了在技术及心态进一步成长,他自然希望留下来,继续学习之余,成为欧洲顶级球会一员。

可是,现实却不见得如此顺利,即使他已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年青球员,却没有机会留下来深造:“要留在英国,必须再与球队签约,拿到工作签证。要以外援身份留低,除非有极高的足球水平。亚洲球员外闯,例子一向寥寥可数,球会多会选择技术、体格更好的外援,例如巴西人。最后,4年过去,也没有球会选中我作为外援留低。”无计可施之下,他带着遗憾回港,投身本地职业联赛,失诸交臂的失落感至今尤在心头:“觉得好可惜,自己去到门口,却始终无法走进去。”陈俊乐从小受到注视,在众人眼中他是个小球星,明日之星,可是如今却在英国受挫,回港不是凯旋而归,而是他逼不得已的一步。

回港后他倒创出一片天。不但被几间球会重用,还旋即入选港队。在香港踢足球纵使环境、对手、球迷支持度远比不上英国,但说到底当职业足球员还是他从小梦寐以求的目标。被问到“留在英国会否只能做大后备”时,他却始终向往更高水平的赛事:“最理想一定系留在英国,要返香港几时都得,但在当地踢波真系一生人一次机会。就算做大后备都唔介意,始终能够体验当地职业水平有几高。”

“希望未来能够再次外闯,至于实际目标,现实上比较可行的,可能是中超联。先前世界杯外围赛后,也有不少香港人加盟中超。”

在英国受训4年后,留欧梦想失落,从小在足球路上事事顺畅陈俊乐在挫败与打击之下回港。现在他效力和富大埔,在香港继续职业球员生涯。他希望日未来在港队站稳正选席位。(郑子峰摄)

香港政策对运动员欠缺支援

香港足球员收入由最低薪的月入数千元;到大球会外援收入达到六位数字。陈俊乐评论说:“其实踢波普遍收入唔低,但球员生涯短。外国联赛周薪数万到数十万元,包埋退休后的生活。香港的薪金,对这部份没有保障。我曾听过以前在球坛有名气、有成就的前辈,他除了踢波,就乜都唔识,退役后生活潦倒,经常酗酒度日。”数年前,他报读浸会大学读体育及康乐管理学位,确保日后即使退役,也较易找到工作。奔走于球场及学校,其实令他十分疲累:“尤其是头一年上学,经常要走堂练波,有时又因为上堂缺席操练,甚至试过早上上课,中午赶去练波,练完又赶回学校再上课,好频扑。”

欧洲足球有完善的青训体系,成为球会青训后,只需全心专注于足球;在美国,学生可以用体育成绩报读大学,不少NBA球星就是以体育分数入学,大学期间亦专注于比赛,为日后铺路,这些都是外国运动员高水准、成就杰出的原因。很多香港年轻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同时,却往往花上大量时间、心力兼顾学业成绩,无形中扼杀不少运动人材。“香港教育政策对体育重视程度太低。除了上课时间锐减,大部份运动员到了十多岁,若要继续发展,就要有全职训练,但又受到学业成绩所碍,无法专注于运动。能坚持在体育界发展的人,好多都是靠自己能力、金钱支持,也有赌博性质。”说到这里,陈俊乐也有点心灰意冷。

近年,一些香港足球员如欧阳耀冲、戴伟浚等等,成功到欧洲球坛发展、取经。他们勇闯外地,就是陈俊乐所说的赌博:“他们能够成功外闯,其实自己、家庭都付出很多。例如举家移民、自己准备一切费用、到了当地要自己设法联络球会等等,没有任何机构帮助、支援。我自己就是失败的人办,留在英国四年,最后仍要回来香港。”

政府政策对运动员缺乏培训与支援。看着场上小伙子,心中想着若他们能得到多一点资源与帮助,香港或许能出现多几个好球员。(卢君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