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区|陈家梁:只要懂得跑 就能跑到不像香港的风景|跑向18区

撰文: 李思咏
出版:更新:

马拉松跑手陈家梁(Ivan)小一开始居于上水,至今超过三十年。
跟随他游走社区一圈,我们经历一场视觉冲击之旅。
摄影:梁鹏威 短片:吴纪恩、吴浩然

【编按】跑步,连系人们与社区,赋予我城生命力。“跑向18区”系列,透过跑步人探索香港不同角落的故事。

陈家梁,家住上水,亲历社区由简单纯朴变成乌烟瘴气,更想守护上水的美好。(梁鹏威摄)

清晨5点多,上水港铁站还未开门(往红磡头班车是5时40分开出),Ivan整装待发,出门晨跑。

练跑路线是这样子:从上水名都跑到上水救护站作为热身,稍稍拉筋后,沿石上河和双鱼河“一路向北”,进入梧桐河路段前折返回家。

尽管居于上水三十年,Ivan到近年一次参加上水15公里长跑赛,方知社区尚有如此净土。

他从2011年开始跑步。那时他结婚不久,未有孩子,每日准时下班,却觉晚上无所事事,于是跑步打发时间,练习地点只在天平邨马屎埔一带。

上水的清晨异色。(梁鹏威摄)
你的社区还有路边报纸档吗?(梁鹏威摄)

从港铁站到跑步路线“入口”上水救护站,才10分钟,宝石湖邨在我们身后仍清晰可见,但眼前已是一大片绿油油。“闻唔闻到牛屎味?”牛群悠闲地躺在桥底躲避炎夏烈阳,Ivan提醒我们,沿路危机四伏,“夜晚一定不跑这边,沿途没街灯,好黑,除非戴头灯跑,否则一定踩屎”。

跑过烦嚣。(梁鹏威摄)

文青“打卡”地标水大管分隔了港铁车轨与行人,北上罗湖的列车飞快前进,路上行人却身处慢活时空。这边桥上夫妇恍如知鱼之乐,看着河中鲫鱼悠然自得;那边妇人带住狗狗踏单车,一路“踩”来都是“狗友”;忽然传来一串乡下话,两个婆婆嗓门辽亮,在宁静的郊野却没格格不入。

人与地,有种不言而喻的和谐。

只想呼吸绿色。(梁鹏威摄)
只想呼吸绿色。(梁鹏威摄)
只想呼吸绿色。(梁鹏威摄)

上水自古是平原,廖氏早在元朝末年于梧桐河与石上河之交汇处定居,侯氏则在明朝落户双鱼河畔的河上乡。几百年后的今天,源自林村大刀屻的河流不止孕育族人开枝散叶,下游平原更成为跑步人的修炼圣地。

“这条路任你怎跑都没所谓,视乎当日要练什么。跑哪一段?看心情吧。”

从大水管开始,才是真正的上水风景。(梁鹏威摄)

由救护站沿住大水管,记录了Ivan的跑步里程:从石上河跑到双鱼河尽头,过桥再往粉岭公路然后折返,这样一圈8公里,跑长课的话,把水樽放在路上某个角落,来回跑3至4次,练节奏跑就跑1至2次;疫情期间去不了运动场,Ivan连间歇跑都在大水管旁边完成,路程约1.4公里,因应训练内容自行调节跑法。

这里是香港。(梁鹏威摄)
这里是香港。(梁鹏威摄)
这里是香港。(梁鹏威摄)

上水自古是平原 沿河就是最好的缓跑径

去年初,区议会曾经提出五大方案活化梧桐河与双鱼河,其一是兴建马拉松练习径,长约12公里。方案会否随区议会换届而消失,还看未来发展,但由人们生活自然而生的景象,放牛、骑马、跑步、乘凉……不就是这里独有的规划?眼前道路,宽阔平坦,人车疏落,偶尔有暗斜,全无交通灯,呼吸带着草青味的空气,累了可以“嘟”路旁的汽水机,人有三急也有2019年翻新的河上乡公厕,本来就是跑步人最冀盼的“练习径”。

“你看北区这一面,当然开心啦!但当你真正居于这区,每天面对水货客,街道、商店、港铁,全被霸占,好烦!好无奈!”

这里是香港。(梁鹏威摄)

绕住青山绿水转了一圈,回到上水市中心差不多十点,起行前冷清的街道渐见热闹。石湖墟十条以“新”字起首的街道,以及巡抚街和符兴街,水货店和人民币找换店陆续开门,奶白色光管、全无装潢陈设的舖面、一盒盒排列整齐的香水护肤化妆品、眼神冰冷空洞的店员、品味“独特”的简体字招牌和店名,看着今天的石湖墟,难以想像她从清朝嘉庆开始,已是日常墟市,解决居民生活所需。当时石湖墟只有一条“咱婆街”,共八家商店;“咱婆”是客家话的“外祖母”,若然从前真的有个客家婆婆长期摆卖,未知她目睹此情此景又有何感?

“上水本来好单纯,但近十年发展,愈来愈乌烟瘴气,水货客日日出出入入,一片混乱,整个社区都被霸占。”Ivan说。

这里也是香港。(梁鹏威摄)

“水货客少了,终于变回上水”

如果2003年推出自由行是水货问题之始,08年毒奶粉风波和09年深圳户籍居民“一签多行”,就是催化剂,走水货利钱水涨船高,人人涌进上水抢奶粉冲关,有地产商甚至以高十倍价钱投得新丰路蚊型地皮,明言看准水货市场。后来的故事香港人都感受尤深,做街坊生意的民生商店陆续被踢走,换来两三层的大型美妆药妆店,不法商人在横街窄巷僭建水货仓,堆积如山的不只奶粉金莎益力多,还有烟头垃圾纸皮箱。

今年一月,“北区水货客关注组”公布调查结果,石湖墟以服务中国个人游为主的商舖,多达486间。但这天跟随Ivan穿插于墟中小街,热闹中却有种难以名状的沉静,不少店舖关门大吉,铁闸贴上地产经纪的电话,狭窄街道也没人喼争路。站在从小就光顾的中兴书局前,Ivan笑言“水货客少咗,终于变番上水”,某程度上反映现实之疯狂——因为疫情严峻,上水居民才能随意游走,过去十多年,社区面貌到底是如何扭曲?

石湖墟,变得陌生。(梁鹏威摄)

Ivan小时候家住天平邨,经历“买个饭盒冲返屋企睇波”的青葱岁月,小学、中学、大学、投身社会、结婚、置业,甚至由“唔跑”、“hea跑”,到2016年开始跟跑班练习,跑出2小时55分的个人最佳马拉松,后来因为儿子出生,忙“凑仔”曾经暂搁跑鞋,但始终难忍“跑瘾”而再次起步,三十多年来的人生,始终离不开北区。

他曾因为满街满车水货客而考虑搬走,“成个地方唔再属于自己”,但一切成长回忆,都散落在这个曾经单纯的社区,特别是走到双鱼河那边,白缥色的天、青柳色的草、常磐色的叶、菖蒲色的花,全是北区跑步人专属,“只要‘识路’,就能跑到另一个国度,景色都不像香港,可以从烦乱中抽离”。

阳光依样穿透石湖墟的小楼房,书局、五金舖、电器舖、面包店,在水货舖的夹缝中苟延残喘。Ivan深知难以逆转现状,但即使多无奈,作为上水街坊,至少可以记住回忆,多光顾小店,“守护这里的纯朴、这里的简单、这里的风景”。

真是民生需要吗?(梁鹏威摄)

延伸阅读.第二集:

北区|沿这路线跑到异色国度 看到你想像不到的风景|跑向18区

从跑者视觉看其他区:

跑向18区.序|当跑步是一种城市脉搏 从跑者视觉重新探索

水货街,是上水?(梁鹏威摄)
石上河、双鱼河,才是真正的上水。(梁鹏威摄)
陈家梁跑步档案。(01美术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