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嘉仕.跑游老香港】古迹日聚星楼出发 屏山邓氏光宗耀祖之路

撰文: 邝嘉仕
出版:更新:

(编按:“世界古迹日”定于每年9月第3个周末,提倡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香港虽小,不乏古迹,脚步漫游是最佳方法之一。《齐动》邀请专于研究香港社区的马拉松跑手邝嘉仕,每月介绍不同路线,从古迹之间穿越时空,感受老香港。)

屏山是邓氏宗族聚居点之一,屏山各处散落古迹文物。轻松跑过全港首条文物径—屏山文物径,可以一窥超过七百年族人历史的点滴。
今次为大家介绍一条相当容易的跑步路线,路程仅1.5K,而配套方便。边跑边看,探索屏山邓族如何由“聚星楼”开始,数百年来为族中子弟留下有关“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的密码。更多的密码,更多的主题,可以从“聚星楼”开始,沿着古迹,慢慢发掘。
文、图:邝嘉仕@我们走过的香港大地

香港最古老的文塔“聚星楼”

今周末是“世界古迹日”,第一个向大家介绍的香港古迹,一座相信于明朝洪武年间建成,屹立超过六百年的古塔 ——“聚星楼”,亦是“屏山文物径”的起点。

屏山文物径起点上,刻有印章一般的标志。

“聚星楼”通常被称为“文塔”或“文昌阁”,现时公开的底层会看到的“文昌帝”及“关帝”(统称文武二帝)外,不对开外公开的上层奉有“魁星”,这就是称为“文塔”的主因。民间相传“魁星”掌管学问及功名的神,右手持笔,左手的册子是是应考名单,只要其笔在名字上点划,自会获得功名。

屏山宿老邓圣时先生所编《屏山邓族千年史探索》中,相传“聚星楼”建成后,相传邓氏人丁变得兴旺,应考科举而获得功名者大增,成果从稍后介绍的“清暑轩”功名牌及“邓氏宗祠”内的功名榜可见。此外,建筑物供奉的神祗,亦反映社会发展,如奉文武二帝的庙宇,好些日子受商人供奉。“聚星楼”所在地曾为墟市,亦被视为可以保佑旅程,及安抚人心。

聚星楼高三层,青砖建造,门框以花岗石砌成。最特别是每层塔簷以“叠涩”方式用砖块砌成,在港难得一见。

读书改变自己 改变家族命运

读书不仅改变自己命运,也惠及家族以至整个族群。当年朝廷管治难以深入到乡约,遂授权地方士绅,协助管治。宗族中愈多子弟在朝廷工作,获任命或升迁,县政府愈相信这宗族“有保证”,会紧遵政府安排。子弟亦知道读书可以脱离农业生活,入仕晋升。

邓氏宗祠内的成名榜相当抢眼,密密麻麻的金字,记录多年来学有所成,加官进爵的子孙名字。

跑过“聚星楼”,经过“觐廷书室”及“仁敦冈书室”,可见到屏山邓氏对子弟读书入仕的寄望。这些古书斋的装饰与雕塑,暗藏密码,流露希望子弟成龙的期望。“清暑轩”则是访问学人的宿舍。百多年已有访问学人,当时未有互联网,资料传递不发达,较富裕的宗族便聘有学识或功名的读书人,教授知识,分享所见,丰富子弟的学识与世界观。这些经验,读熟经典都得不到,但能为他们考取功名及做官,打下更好的基础。

觐廷书室的门庭雕塑,以及内里摆设,不容错过。
清暑轩就是“访问学人宿舍”。
仁敦冈书室门上,刻上先辈同后人的期望:鱼的前方有龙,穿越而过就是“鲤跃龙门”。相传鲤跃到龙门山下,只要跳过就可以幻化成龙升天,正如李白名言:“一登龙门,声价十倍”。鱼后方是鹤是清朝一品官服上的补子图案,

愈乔二公祠 祠堂书室演进到现代校舍

及至英殖时代,屏山的父老跟殖民地政府打交道,1900年要求屏山设立学校教授英语,遂于“愈乔二公祠”创办了“官立屏山英文学校”。此时,清朝科举尚未废除,故此,中、西教育,任君选择。

今天的“愈乔二公祠”大门挂着对联,“达期兼善、德修于身”,源于孟子《尽心篇》,背后意思是劝勉人在困境中训练自己,等候时机按照自己的修养,造福百姓。长辈希望子孙当好官,泽苍生。这对联日后成为现代化校舍的名字。英文学校历时仅数年,直至1931年按照编制及课程要求,在原址开办“公立达德学校”,正是今天探险名所的前身。

“达期兼善、德修于身”源于孟子《尽心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愈乔二公祠门前的对联,解释了日后达德小学的名字缘由。

跑过屏山文物径,记得找找看看这些“彩蛋”:

《跑游老香港》 - 屏山聚星楼路线简介

路线:体育馆>聚星楼>屏厦路进入屏山文物径>愈乔二公祠>觐廷书室>出屏厦路左转屏山竹林路>仁敦冈书室>出屏山南北路接屏山文物径>左转聚星楼回体育馆

+4

长度:约1.5公里
难度:1(1-5,5为最高)
贮物及洗澡地点:屏山天水围体育馆

前往方法:
a.铁路:西铁线天水围站下车即达
b.公营巴士:大部分往天水围的巴士,在“聚星楼站”下车即达

小贴士:
1.整条屏山文物径的古迹建筑,散落在民居之中。部分古迹不对外开放,切勿随意进入、参观或拍照。
2.屏山区内跑,请保持不多于4人小组,注意声量,减少对居民的影响。
3.因疫情关系,屏山天水围体育馆暂时关闭,重开日期待定。

FB专页:我们走过的香港大地匆匆而过,错过旧日的足迹。港九新界,楼阁或街角,都有不平凡的历史故事。来,一起跑,一起寻找。

作者邝嘉仕

【注:文章不代表香港01立场;译名由作者提供;标题为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