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接龙21】奥运跑手.从伤患再起步

撰文: 区嘉俊
出版:更新:

跑步是运动,也是连结。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于是,《香港01》忽发奇想,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逢星期日出现在“跑手接龙”的受访者,都要推介一名跑友作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每个故事,记者整理访问资料后,会以受访者第一身的角度撰文。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连结里,你会成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吗?今天第21期,承接上一期主角、医生跑手Heidi,他为我们带来百米飞人黎振浩。短跑跟长跑,风马牛不相及吗?其实不尽然,特别是他回想受伤的经历,作为跑步人,你和我都“入心入肺”。

我是短跑运动员,曾战2008北京奥运男子100米和2012伦敦奥运4X100米接力。长跑的核心在于心肺功能,多用心率作为练习准则;短跑则重肌肉和爆炸力,会用时间衡量身体能否承受速度带来反动力。

2012台北国际田径锦标赛,黎振浩(右二)与队友徐志豪(左一)、吴家锋(左二)和邓亦峻(右一)跑出38.47秒,打破香港纪录。(受访者提供)

中学至今已跑了十多年,训练方式亦有所改变。以前主要根据教练定下的计划练习,印象最深刻是跑10个300米,每个要在40秒内完成,休息7至10分钟再跑下一个。这方法较少科学数据支持,但能配合身体的发展阶段,例如10岁正值神经发展期,宜接触多些球类游戏,刺激神经反应,16岁是肌肉发展期,冲300米训练便能加强肌肉增长。这理论放在小孩子也适用,学行时应多让孩子走路,不应未学行先学走,这并不健康。

重量训练是黎振浩伤后的重点训练项目。(受访者提供)

2014年仁川亚运,我的大腿筋腱撕裂,一伤便14个月。这段时间,我改变了锻炼方法。训练前我会问自己:“距离赛季还有多少时间?该用什么模式训练?什么健身动作才能帮助短跑?要锻炼多少组、休息多久、举多重和多快举起才能增强力量?”现在我的训练方式比以前更科学,毕竟我有多年短跑经验,是时候思考多一点,让自己更强。

回想8年前的京奥,我是个黄毛小子;莫说是保特,世界各地的选手足以让我知道,自己是多渺小。当我以为练得不错时,在奥运却是表现最差一个。之后的亚运,我在无期望下跑出10.32秒的个人最佳100米时间,要不是这一枪,也许我已放弃短跑了。现在伤愈复出,不再是要达到什么目标,而是看看自己还能做什么,这种心态让我期待每一场比赛。

秉承“接龙”概念,跑手接龙将集合各路跑步手,并会定期举行跑步活动,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连结起来!如果你也热爱跑步,欢迎一齐来跑出生活平衡点!即加入跑手接龙Facebook群组

【跑手接龙】每个跑手都是故事 就从01开始

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既然如此,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游戏就从《香港01》开始……(按此观看所有“跑手接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