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2022经济高峰论坛完满结束 集思广益探“绿”路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01》举办第四届“经济高峰论坛”今日﹙8日﹚完满落幕,活动吸引过逾200名中、港政商界翘楚出席。今次论坛主要探讨本港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荣幸获行政长官李家超致开幕辞,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到场主礼,以及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主题演讲。

是次论坛邀请了多位政商领袖、专家学者,深入讨论绿色经济发展机遇、国际政经格局变化,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热门话题,助企业准确掌握形势,把握、发掘增长空间。

《香港01》举办第四届“经济高峰论坛”今日﹙8日﹚完满落幕,活动吸引过逾200名中、港政商界翘楚出席。今次论坛主要探讨本港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荣幸获行政长官李家超致开幕辞,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到场主礼,以及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主题演讲。(廖雁雄摄)

于品海:继续发展及变化 亦即是可持续发展

《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为论坛开场致辞时提出,要发展就必须变化,香港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变化,所以社会不断积累怨气及不稳定。他续指,如要由治及兴就必须变,首要改变的就是经济,政府经济思想要发生变化:“香港的既得利益更不要设置藩篱。”他强调,任何人若不想改变,很可能就是既得利益者,亦即是“藩篱”。

于品海认为,中国的成功发展,源于当年邓小平知道要变;到近年习近平亦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即使同样有人不愿改变,构建既得利益藩篱,但习近平为了可持续发展,成功拆了藩篱。他表示,中国一直变化,继续发展,即使赢得很多第一,但仍然不停下来,继续发展及变化,亦即是可持续发展。至于香港如何有自己的新发展理念,要视乎港府能否知行合一,找到香港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为论坛开场致辞时提出,要发展就必须变化,香港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变化,所以社会不断积累怨气及不稳定。(罗国辉摄)

李家超:有稳定才有发展 有发展才可让经济活起来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开幕录影致辞提到,强调港府十分重视绿色经济,以达致可持续发展,在满足需要同时保护下一代福祉。李家超指,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李家超又称,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争取在2035年前将碳排放总量从2005年水平减半,并迈向2050年前达致碳中和目标,政府未来15至20年间再投入2,400亿元推动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债券方面,目标在2021-22年度起的五年内,总发行量比2021-22年度前增加五倍以上。

他又指出,回顾过去一年,香港局面大致保持稳定,市民生活和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和经济开始动起来、活起来,但破坏力量仍然潜伏,未有放弃,尤其是外部势力,提醒社会各界要保持谨慎和警惕,共同维护这个得来不易的稳定局面,认为先有稳定才有发展,有发展才可让经济活起来。

行政长官李家超,以录影方式致开幕辞。(罗国辉摄)

是次论坛分两大部分,细分三个主题。头炮是【布局大创新 香港“绿”路通】。此部分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焦点为“做好顶层设计 盘活投融生态”,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李律仁担任主持,嘉宾讲者包括团结香港基金常务副主席陈智思、瑞信亚太区财富管理大中华区副总裁陶冬,以及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黄王慈明。

陈智思:有信心香港可吸引人才

陈智思提到,早前随特首团到访泰国出席亚太经济合作(APEC) ,各经济体领袖在在会议上发表共同宣言“Bangkok Goals on Bio-Circular-Green (BCG) Economy(生物、循环及绿色经济发展之曼谷目标)”,显示各经济体均以生态循环绿色经济方向出发。

至于各界关注本港如何“抢人才”,陈智思称理解不少企业面对人才流失问题,但强调“You are not alone”,在全球抢人才竞争下,只要香港“去返以前”,有信心可以吸引人才。

陶冬:今年中央经济会议是十年来最值得期待

陶冬就指出,今年中央经济会议是十年来最值得期待的,因眼前中国经济面临明显压力,加上明年是中共领导人换届正式开展新任期。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从以往数十年领导人换届的周期来看,领导上任初期都会订下很多刺激政策,发力经济,推动基建等。内地货币政策上,他预期虽然不会“大水漫灌”,仍然会推行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黄王慈明:争取成绿色金融的“超级联系人”

黄王慈明就提到,香港要争取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成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包括面对临近新加坡等地区的竞争,认为首要是在吸纳人才方面,必须尽快取消旅游检疫措施,这方面新加坡已抢先做好。

她又认为,随著国际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的推出,香港方面特别是上市公司也应该要尽快先行跟随,并帮助内地公司跟随标准作出披露,以方便国际投资者透过互联互通机制,去作出投资决定。内地不少微观及宏观数据未有统一机制,香港可以帮助建立数据库,令国际投资者更衡量掌握相关投资的风险。

第二个环节是“强化港深互通 壮大产业链结”,由香港大学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邓希炜教授主持,嘉宾讲者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资深顾问陈家强、中国联通国际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孟树森、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以及香港科技园公司再工业化高级总监姚庆良。

陈家强:香港要先有产业 才可与深圳谈产业合作

陈家强认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中介人的角色,在介绍投资机会方面一直都做得不俗。随著中国崛起,香港的独特角色无人能够取代,但却没有及早考虑扮演“操作人”、从业者的角色。

陈家强明言,随著未来绿色产业有好大需求,认为在减碳减排等方面,牵涉大量科研、数据,“唔通唔做嘢?”。他强调,深、港互通并非只是把资金投进深圳就足够,香港要有所贡献,要自己有科研能力,因为香港要有产业,才可以谈得上产业合作。

左起:香港大学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邓希炜、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资深顾问陈家强、香港科技园公司再工业化高级总监姚庆良、中国联通国际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孟树森,及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罗国辉摄)

孟树森:香港须做好数字基建

孟树森认为,香港的竞争优势是金融服务,而绿色金融中心是必须发展的。不过,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之上,绝不能缺少信息流,她笑言作为电信业的从业者,这令她感很强的使命感。

提及到深港互通,孟树森认为深圳可善用香港拥有的基础建设,而香港亦可通过深圳服务大湾区,进一步掌握数字应用,内地有很多应用场景可参考,日后便可直接为香港所有。

洪为民:香港还需否乡郊值深思

洪为民就认为,虽然香港提出不同发展方案,包括北部都会区等,但传统的发展方式过慢,反问即使过往恒之有效,“今天是否仲有效呢?”他强调环保的确重要,但新界发展与港岛割裂,未来乡郊价值值得深思。

与此同时,他亦认为香港人口不足,虽然大学可培养人才,但始终数量不足,过往有不少杰出人才来港报读研究院,但学位不足,成绩优异亦未能取录,建议可在北部都会区设大学城,未必设学士课程,但需要有研究生院。

姚庆良:要工业“进化” 需更多高级技术人员

姚庆良就指出,过往劳工密集的工业已离去,现时的工业强调“脑力”。他举例,有一间公司专门生产蛋浆,将蛋白及蛋黄分隔,供予其他厂房制造蛋糕等食物,认为工序于无尘车间展开,附以消毒技术,更加著重卫生,“产品可以好简单,但过程可以好先进”姚庆良又提到,如要工业“进化”,除了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更加需要高级技术人员。

陈茂波发表主题演讲,认为香港与内地合作,只要互惠互利就可事倍功半。(余俊亮摄)

论坛的第二部份,以【接通内外循环 打造多元枢纽】为题,由《香港01》首席记者黄云娜担任主持,嘉宾包括全国政协常委、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滴灌通集团创办人及主席李小加、香港美国商会总裁翁以登,以及《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

陈茂波:与内地合作 互惠互利可事倍功半

在主题讨论之前,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主题演讲。他指香港与内地合作,只要互惠互利就可事倍功半;与此同时,视乎内地发展的需要,香港亦要作出改变。他以金融服务业作例子,1993年青岛啤酒(0168)上市,反映内地要资金;H股上市,则代表需要资金发展的同时,也为提升管治水平;到2014年的互联互通,是内地资本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向国际开放。因此香港作为风险管理中心,不单代表保险业务,同时证券市场也需要风险管理。

他又举例,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将来南向通可以以人民币计价买卖港股,若果未来吸引更多国际企业来港上市,并放于南向通内交易,可令流动性及估值提升,变相也吸引更多企业来港上市,同时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唐英年:香港须发挥独有优势

回到主题讨论,唐英年表示,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香港必须发挥独有优势,回顾过去40年改革开放,香港相当能干,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香港透过金融市场,为国家提供资金,透过贸易平台,作为国家对外认知渠道,并发挥高端专业服务,升级转型。

李小加:创新方式 化解小企资金不通难题

李小加表示,多年来香港的金融改革及推进,多次满足了中国的发展需求,例如中港股市债市的互联互通机制,解决了境内及海外资金双向流动及投资的难题。展望未来,认为香港的金融发展,宜探索化解中国以至世界经济体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大金融及小企业之间资金不通的问题。

他指出其在本港创办的“滴灌通”,正是要将国际资本,一滴一滴地输送到内地小企业,以化解小企业资金不通难题。

翁以登:香港陷六大完美风暴

翁以登称,香港正面临中美关系紧张、俄乌军事冲突、反全球化主义、新冠疫情、气候变化、香港自己面临的困境等六大完美风暴,前两者香港未能控制,后四个如果香港好好处理能带来机遇。当中疫情管控方面,香港需要“0+0”,目前的“0+3”仍会限制游客来访及商务活动,并非属于正常。

他并指出,香港需要发展“两制”,现时国际上对香港有不少负面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并不一定正确,香港应该对外展示在回归中国后,仍然能够有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而在社会文化方面能够多元化,人才才会受此吸引而来。

于品海:中、西方理解“现代化”方式大为不同

于品海就指出,中、西方在理解“现代化”上的方式大为不同,西方家国仍然以“旧语言”去论述中国,但其实中国已经能够出口高铁、有火箭升空、汽车出口量跳升“世二”及拥有“国产大飞机”,现今格局已非西方所想,所以香港作为中西“枢纽”,要思考如何将作为桥梁,释出中国的“讲嘢方法”。

左起:《香港01》首席记者黄云娜、全国政协常委、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滴灌通集团创办人及主席李小加、香港美国商会总裁翁以登,以及《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廖雁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