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苹果“制造文化” 特朗普希望iPhone在美生产可行吗?|方保侨

撰文: 方保侨
出版:更新:

2025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再次祭出一连串“美国优先”经济政策,当中最具争议性的莫过于是对全球征收进口关税,尤其针对中国制造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包括iPhone等高端智能装置。白宫对外宣称,此举旨在纠正长年累积的贸易逆差,并进一步促使美国品牌如苹果,将其核心制造业务从亚洲迁回美国本土,重振国内制造基础。但这项政治理想,在全球供应链与制造工艺的现实面前,却显得格外脆弱。

诚然,苹果是iPhone的设计者,但真正掌握制造技术核心的,是代工鸿海(Foxconn)。这并非单纯的组装代工关系,而是苹果与鸿海长年合作下发展出的高度协同体系。鸿海二十多年来深耕精密机械加工与自动化生产,建立了无可比拟的精密工具与装配技术,这不单是“设备”,而是整套可复制但极难从零建立的“制造文化”。

以iPhone为例,当中所需的机械治具、组装夹具、自动化测试系统、甚至每一道零组件的容差控制,都是在中国的鸿海与立讯(Luxshare)工厂经过无数次调校与叠代优化而成。这些核心制造设备与自动化流程,并非可以单靠文件与模型“搬家”至美国工厂就能顺利运行。更遑论这些设施需仰赖大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与操作人员,在出厂前完成最后一哩的机台校准与良率优化。

苹果是iPhone的设计者,但真正掌握制造技术核心的,是代工鸿海(Foxconn)。(资料图片)

尽管苹果有能力将部分旧型产品线复制到美国,但在面对每年一度的iPhone换代周期时,谁来开发下一代的制造工具?谁来即时调整新的制程?谁来因应一线测试所带来的工艺变更?以上皆非投资数十亿美元就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鸿海与立讯的工程师可以飞到越南、印度建立产线,但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是否允许大量中国籍技术人员赴美,却是一大问号。

供应链问题亦是障碍重重,即使鸿海愿意提供所有生产工具,美国本土却缺乏相应的精密零件供应商,无论是螺丝、金属机壳、连接器、PCB或是封装模组,多数皆依赖亚洲工厂即时供货。在供应链断裂的情况下,生产良率必然下降,产品报废率飙升,最终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更深层的风险在于,若iPhone转回美国生产,意味著苹果将放弃其核心竞争优势:灵活、低延迟、高弹性的亚洲制造链。在中国与东南亚,一款新机型的量产可以在数周内完成扩产,并快速调配上游供应商。这种速度与弹性,在美国极难实现。

美国加征双边关税,或者收取半导体关税,并不会促使苹果重返美国,而只会推高iPhone的售价,转嫁成本至消费者。长远而言,若美国真的强推电子业回流,只会加速苹果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下滑,甚至触发其他国家对美国科技产品展开反制性贸易措施。届时,“美国制造”不但无法提振经济,还可能令美国科技业陷入孤立。

【财经专栏】技经四方方保侨

于资讯、通讯、科技及电子消费品市场工作超过二十年,引入过不少新科技产品,并创办多个业界组职,及为多个非牟利机构担任委员提供专业意见。现任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荣誉会长、香港互动市务商会创会及荣誉会长、电子学习联盟创办人、世界资讯通讯与服务业联盟董事、香港金融科技商会召集人、电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电讯规管事务咨询委员会成员、运输署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乐施会董事会成员、香港小童群益会资讯科技委员会委员、香港红十字会资讯科技委员会成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