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售启德地“减磅” 惟总负债据报逾7800亿 如何埋单?
债务缠身的海航集团近期接连传出有意拆售海外资产“割肉还债”,今日系内公司香港国际建投(0687)便公布,有份投资的基金以159.59亿港元向恒基地产(0012)出售两幅启德地皮。
分析指,海航由寂寂无名的地方企业,突然冒起成为国际巨企,均仰赖内地银行“慷慨”贷款,奈何“成也杠杆,败也杠杆”,最终令海航踏上“卖身偿债”之路。
海航于2016年至2017年,以合共272亿港元的天价夺得4幅启德地皮,在香港“一战成名”。不过项目尚未落成,海航已多次传出融资问题,买入不足两年更须出售两块地皮套现,预料与集团资金紧绌大有关系。
今年初,海航主席陈峰公开承认集团面对融资困难,《华尔街日报》更估计海航负债高达1,000亿美元(约7,800亿港元)。彭博亦引述消息人士称,单是今年首季,海航就面临至少150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缺口。有关海航“手紧”的消息“浪接浪”。
举债扫货 标普授垃圾评级
到底海航宛如“天文数字”的负债从何而来?陆媒分析,海航过去几年的融资模式,是透过将土地注入上市子公司形成巨额资产,并将相关股权向银行抵押贷款,换取巨额资金作买地及并购之用,其后再将收购得来的资产上市,并再抵押股权以作并购。过程不断重复,公司规模亦随着债务水平飙升而不停壮大。
过去两年,海航豪掷逾500亿美元(约3,900亿港元)在全球各地扫货,除于启德地皮争夺战中击败香港众多“大孖沙”一战成名,更入股德意志银行及希尔顿酒店集团。海航大举“扫外国货”的作风当时被指符合中国“一带一路”国策,源源不绝的内银贷款自然手到拿来。彭博估计,海航及其子公司的贷款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一个大债主正是国有的国家开发银行。
连年大肆扩张,令海航去年资产负债率达到59.5%。去年11月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表示,海航的融资策略过份进取,加上大量债务即将到期及借贷成本上升,将其评级由“B+”调低至“B”,属于垃圾级别,较投资级别低5级。
力图削债 沽售海外物业
去年底开始,海航流动性不足问题逐渐浮上水面,先是有银行拒绝再就启德项目融资,其后又传出集团旗下多家航空公司拖欠飞机租金,令海航债务问题甚嚣尘上。彭博早前透露,海航计划于上半年寻求处置总值1,0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其中第一季会筹集200亿元人民币,第二季筹集800亿元人民币,以偿还债务及纾缓流动性问题。
今年初,海航已放售澳大利亚商厦,套现2.05亿澳元(约12.95亿港元);上周亦减持德银股份,套现约16亿元人民币。外电报道,集团正洽售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 的两座写字楼、美国多地总值40亿美元(约312亿港元)的商厦,以及位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度假村,相信未来削债行动将陆续有来。
去年底称获8大银行洽谈授信
除了自救,海航亦向内地银行“埋手”,寻求纾缓资金链问题。集团去年12月发表新闻稿,称已与国开行、中国银行(3988)、工商银行(1398)等8间大型银行洽谈2018年授信合作事宜,更称尚有3,100亿元人民币授信未使用。
本月初,海航旗下的航基股份(0357)亦获国开行、工商银行﹙海南分行﹚及农业银行﹙海南分行﹚提供一笔78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用于扩建海南美兰机场。上周海航亦公布,获中信银行(0998)授信200亿元人民币。
海航积极放售海外项目筹钱还债,加上内地银行相继表态“护航”,相信可助集团暂且纾缓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惟中国政府近年锐意“去杠杆”及限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或预示海航过往举债并购的“上位模式”已属可一不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