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峰.专访】将旅情集结成书 以创作自愈也治愈人
斯文,沉静,是我对林一峰的印象。这次有幸可以跟他面对面访谈,因缘在于他刚出版一本新书《为何是你 为何不是你》。
这本《为何是你 为何不是你》,是林一峰(下称一峰)用里数、用时间、用经历描绘的感情地图,没有呼天抢地、可歌可泣的戏剧画面,却是一帧帧最现实的风光。
“为何是你?”和“为何不是你?”这两条问题,应该很多人都曾经问过,一峰也曾经于《Thanks LA, It's been Great》中写过。这个“你”的对象,每个阶段都可以是不同的人。“当初写这首歌的时候,就是想着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人,但是最后他是不会跟你在一起的。为何喜欢的是你呢?为何跟我一起走下去的不是你呢?”
所以,一本《为何是你 为何不是你》就此面世,一峰将他的过去整理成一封封的情书,这亦是他和出版团队编辑Elaine和设计师Mak共同想出来的一个概念。在他梳理过去的同时,同时是与自我对话,而那种感受,是百感交杂。
只开心的叫外遇 只痛苦的叫孽缘 真爱是又爱又恨
“在爱情有什么可以只是开心?外遇啰。有什么是只会痛苦?孽缘啰。但当你好投入一段感情,是真爱的时候,就是bitter sweet,又爱又恨的,我就经历了很多次又爱又恨啦。”
一峰经历了那么多地方、那么多人、事和物,不会将所有都记录在书中,但是,书中所载的都是对他有过影响的。
我会叫𠮶啲做defining嘅人,因为呢个人而影响咗我一啲决定,左右咗我一啲谂法嘅,跟住行嘅路会唔同。
而一峰,颇相信因果这回事。他说,陌生人所讲的一句话或会印进你脑海里;一些朋友,以前做过的好事、不好事,当时可能你觉得没什么大碍,但假以时日,原来那些东西会好像种子,最后变成另一样事物。又或者,小时候有些遗憾、成长了后会做某些事情去补偿那个缺失的。这些,都是林一峰写这本书时,才骤然醒起的东西。
书中故事谈因果 因果未必有报应
“原来你选择这么一个人,是因为你小时候曾经历过这样的事。”问到,这是否叫因果报应,他精警地答出一句:“因果,未必有报应。”我俩皆笑。
或者,这里要补充一下书中的故事,一峰试过主动甩人,也试过被甩,而这两段情缘结束的原因,相当讽刺:因另一半太喜爱吃东西,所以要分手;因为自己不爱吃东西,所以被分手。这正好,就是“因果”。
为爱情跨越地区时差 破釜沉舟踏上不归路
书中,还有好几个故事。其中一个,是他年少轻狂,为爱义无反顾的故事。另一半叫J,是美国南部的一个大学生。一峰当时没有找固定的工作,是为了要与J在一起,一峰当时是不停飞过去找他,而一峰作为“对得起”自己的事,就是不停去创作,不停去汲收。
“如果唔系因为呢段关系,我系唔会破釜沉舟咁踏上一条创作不归路嘅。”
这一段经历亦让一峰知道,留在同一个地方,看到的东西是那么多就那么多。但当一个人可以放下所有,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想,破釜沉舟地去做一件事情,是会有可能的。这正正孕育了他的创作,亦让他之后有胆去见识不同的世界。
有问题就要去到尽处理 但要设下底线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哥本哈根的P。这个故事详情如何,在这里不赘。但是,这个故事一峰想带出的是一个家教的问题:“细细个嗲哋妈咪就教落,唔好一有问题就走啊,你要处理佢。”不过,其实这一种态度并不是可以应用到每一件事情上面,就算应用得到,也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底线在哪里?去到什么程度呢?
一峰在这段经历里面,发现到:
“有阵时坚守,你系咁想去了解一个人,系会变成强求嘅。”
但是,这并无妨碍一峰继续强求,他有首歌曲《镜子说》写到:“如果坚守变强求又如何 还是要倾出所有”,或许,这正凸显家教对他之重要,凡事去到底为止,问自己问到底问到尽,去到真的不行的时候,才放手。
或者,这也是读者经营一段感情时候可以借鉴的经验。不要凡有事就喊分手,要面对,要改过,要倾出所有,但是要给自己划下一条底线,如何止蚀离场,这就是生活的艺术。
“做到咩程度,对得住自己又唔会伤害到其他人,最终又唔会伤到自己呢?呢样嘢系一个生活的艺术嚟嘅。”
回望斩缆长电邮 是全书最苦的章节?
大家如果有书在手细味,会读到一篇很长很长的电邮,那是一峰写给M的,一个他爱了很久,但没有结果的对象。这封电邮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删除寄件备份,然后一峰将电邮从英文译成中文。“咁就好似来回地狱又折返人间一次咁啦。”
人要面对过去,鼓起勇气,方可以继续前行。这一封长电邮,一峰形容是一个对自己能耐、认知的转捩点。
“到底坚守到咩地方就放手?为咗乜嘢人而坚守,为咗乜嘢人而放手呢?”这一封电邮,是他对自己的一个交代。问及他对这封电邮、这段往事感受,他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很是逍遥:“呢件事过咗去,我可以好冷血咁笑返自己。感受嘅嘢,过晒㗎啦。”
拿得起,放得低,或者,我们以前会声嘶力竭,哭得眼红眼肿地说,我很爱谁,我没有谁就不行。但是,原来事情过去了一年、三年、五年,慢慢地,感受不再那么深,虽然提起,可能还是有些触动之处,但回首过去,那份感受已经不再强烈,多过几年,事情就是以客观的姿态存在。
创作可自我治愈 同时治愈他人
一峰解释,创作就是这么一回事。创作人需要好感性地感受周遭、感受内心,但之后,要很理性地将事情呈现出来,否则,没有了脊骨的话,读者、观众不知道怎去看,不知怎去明白你。创作,要呈现作品,那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于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创作人能够触动人心。创作人在创作时,已经有一个自愈的能力,创作最美丽的地方,在于自愈后,可以有机会治愈他人。
“有阵时感情上嘅惊涛骇浪,对其他人嚟讲只不过系涟漪嚟㗎咋。”他说,一个读者或一个听众在欣赏作品时,其实可以好隔岸观火,但感受到的是惊涛骇浪还是涟漪,就要视乎对方肯去感受几深了。
到死那日方肯停低 去到多远香港仍然是家
书的最后有三个大字:“To be continued…”,问到一峰这个旅行者、创作人有没有想过有一刻停下来,定下来,其实我也早就预计到他的答案,结果果然一样:“我几时会停低呢?我死𠮶日咪停啰。”
其实,“To be continued…”可以说是代表到一峰的状态,而他的状态,其实就是不断地move on,即不停地流动。谈到近四、五年,他都没有一个定居地,去到哪里有家人朋友的,就用那个地方作为据点,然后再探索周边的地方。而一峰一日仍生存,他都仍然是“to be continued”。
居无定所,其实不要紧的。最紧要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身体喺边唔紧要,最紧要知道边度系屋企就得啦。只要嗲哋妈咪一日在生喺香港,香港都系我屋企。”
愿大家在一峰的旅途、感情地图上,能借由这些故事,从中有所得着,不只感情,亲情、友情也可借鉴。难得有人无私将自己过去的经历,辑选录成赤裸裸的文字,也在过往十几年来录制无数歌曲,为的,除了自愈,也是治愈啊。
撰文:清君
中文系毕业生,任职过出版编辑及网络编辑,专写关于本土创作、传媒、出版、文学等话题。不善交际的小毒男一枚。
Facebook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chingkwan.page/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