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语学校加大汉语授课惹争议 学者担心削弱母语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官方近日推新政策,要求当地以蒙古语授课的小学自秋天开始改用国家通用语言教材引发舆论争议,有学者担心此举削弱蒙古语母语教育,也有违宪法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8月26日发布了《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实施方案》,要求自秋季起,当地以蒙语授课的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教材。在今后两年逐步开始小学一年级的政治课、历史课也改用汉语授课。
此事引发一些蒙古族学生家长表示不满,亦有蒙古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始在媒体发表分析和看法,指出新政策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些争议亦引发诸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媒舆论的关注。
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齐木德道尔吉接受官媒央视采访时,曾强调内蒙目前的民族语言教育是成功的,并委婉地指不当修改现有双语教育,将不利民族团结。
也有学者从宪法的规定来评论。根据BBC报道,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专家特古斯巴雅尔7月在《蒙古文化周刊》上指出,加大汉语教学时间会削弱蒙语教育,违背宪法中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规定。特古斯巴雅尔担心新政策会弱化母语教育,他认为此举难达双语教育初衷,培养不出“双语者”。
内蒙古以往也有双语教育,BBC指出,当地过去采用“一类双语教育”,从小学3年级起学汉语,而老师以母语讲解汉语。曾有受过“一类双语教育”的民众表示,这种体制的毕业生一般都蒙汉语兼通,甚至因双语体制,使他们日后更容易掌握英文和其他第二外语。
BBC表示,这些民众担心官方现在实施的“二类双语教育”,自小学一年级起每天增加一个小时的汉语教育,会压缩其他母语教学的课程时间。
另据内蒙古官方8月31日公布的新方案解读文件,新双语教育方案并没有改变原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课时,教材和体制。BBC认为,官方此举是为了安抚民众的不满。报道认为,对于许多蒙古族人来说,他们把语言视为其独特文化身份的最后一个残存标记。
虽然上述新政策让少数民族更容易融入汉族主流,对少数民族有利,但新政策也引发了焦虑和恐惧,一些人认为,这些措施很快会抹去他们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德国之声中文网指出,尽管近日官方公布的“政策解读”试图缓和当地人的不满,但许多蒙古族学者以及老师和家长仍担心,新措施是政府强行加速同化进程的手段,不仅将令蒙古语陷入生存危机,也是剥夺蒙古人最后的民族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