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的4日3夜】当阿美族遇上香港中学生 夜间狂舞吧!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曾听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意即台湾人情味浓,热情友善令旅客难以忘怀。对于这班来台作地质考察的中学生而言,游毕台湾著名的“月世界”及一尝芭乐滋味后,原来最开怀的时刻是……摄影:梁蔚澄、部分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即使在前往另一个地方的路上,学生也与阿美族人倾谈。

在上回:中学生游“月世界” 寸草不生恶地种出香甜芭乐,这班游历了利吉泥岩恶地地质公园,又在附近的园林里以芭乐保充水份后,来到一个小村落,她们穿上色彩鲜艳的额带、衣服及腰带,原来是台湾原住民族──阿美族,虽然不少年轻的族人已向市区就业及居住,但当节庆来临的时候也会回村一聚,因此阿美族仍保留不少的传统文化,她们说:“是因为贵宾来才会穿上传统服饰,以视尊重。”

铃铛与舞蹈的结合,令一众学生也High起来。

狂舞吧!阿美族跳起来!

“铃、铃、铃、铃……”

“唏呀,呀唏唷、唏呀,呀唏唷……”

“铃、铃”与“唏呀,呀唏唷”的声音重叠着,这是阿美族身上的铃铛,因随着她们愉快的跃动而所产生的声音,她们一面晃动,一面唱出高低起伏、快慢有致的“唏呀,呀唏唷”伴唱,令宁静的夜变得热闹起来。阿美族先教学生及老师们唱出属于她们的旋律,围圈后便开始跟着族人唱出来的旋律跳着。她们流得一身汗后,好戏却在后头……

跳舞后如破冰一样,自拍当然少不了。
阿美族二人轮着以木棒打入木舂内,把当中的小米变得黏起来。

传统小食:小米料理

阿美族跳起来可算是她们与学生的“破冰之舞”,热闹的气氛没有减少,阿美族随即拿起石杵,然后在二人轮着打入木舂内,木舂盛着一些浸泡后并蒸熟的小米,她们示范着并解说,不断的搥打,会令小米产生黏性,当快要凝结成块状时,便可拿起来,沾上花生粉,再用麻线割成一颗颗,这便是原住民的传统小食──小米麻糬,一颗颗麻糬黏性较强,因此柔软之余,亦富有弹性,学生试用木舂搥打,又试穿阿美族的服饰。虽说要了解一个民族,由舞蹈至她们节庆用的食品,时间虽短,却至少让他们感受到当地的热情,对台湾阿美族有初部的认识。

这次交流机构亦请来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李锦发组长及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系刘莹三教授随团分享地理知识。而他们的最后一站便是与台东的中学生以简报的形式分享前3天的见闻及介绍香港的地貌。

青年地质保育大使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由2011年开始举办,是“新创建香港地貌行”旗下的主要活动,她们希望热衷于地球科学、地质保育及环保的中学生在活动中更加认识不同的地貌,培训课程维持1年,当中包括认识香港珍贵的地貌、在港推广地貌及环保活动等,部分学员可往国外作地质考察,新一届的活动于今年5月19日前截止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