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故事】90后设计师受外婆薰陶爱上编织  扭转本地编织文化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是没了秋冬之分,还是毛冷已过时?潮流兴手作,喜欢其天然又可度身订造,完成后还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在市场上亦不乏手工制品,但当提及传统的手作,应该是毛冷编织吧,却在各大市集甚少看见其踪影。编织设计师黄玉婷(Annie)跳出对毛冷编织既有的刻板印象,以毛冷创作出不同的饰品及家品。摄影:龚慧

Annie制作是设的大部份的巨型装饰,都是以这两枝木棒织成。

冷织品?不就是“温暖牌”冷衫、颈巾之类吧?还是一门被科技而淘汰的手工技术?黄玉婷(Annie)却一头栽进冷织世界,前往国际著名的英国艺术及设计学府Central Saint Martins修读纺织设计,学成归来,有感港人对编织的认知只局限于冷衫、颈巾等制品,缺乏对编织的想像及其可塑性,于是创办了The Mint Box Studio,开班教授简易手作织物外,亦尝试利用不同物料及徒手编织创新家品及饰物。这个新年更与ifc商场合作,制作出超乎想像的冷织装饰品,令人大开眼界。

现时ifc商场摆放着由Annie编织的毛冷大型装置,相中的醒狮、桔、利是、金元宝等都是人手制成。
编织可以好简单,既可用钩针、手臂织出不同的形状,甚至可以改变物料原本的型态。
90后编织设计师黄玉婷(Annie)
她仅以一支钩针缩成比自己还要高大的“福鱼”。(The Mint Box Studio Instagram Photo)

巨形“福鱼” 10天Non-Stop人手编织

走进商场中庭,一个两层楼高的巨形新春贺年全盒展示在眼前,何其壮观。震撼的不只在于其大小,而是仔细一看后,当中的寓意为大吉大利的“大桔”、年年有余的“福鱼”、招财进宝的“金元宝”,甚至是“利是封”都是以混合羊毛及调色后的粗毛冷制成,以Annie构思及主力编织,再率领10多人的制作团队,教授他们简易的织法后,一针一线皆由人手细腻地编织而成。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福鱼”,由黑、白、红毛冷制成,一个个由毛冷织成的图案像是涟漪般由眼部扩散至鱼身,再去鱼尾,环环相扣。一问之下,原来是以钩针织成,以一支钩针,把线打成活结,再织成一个个环,向外扩散,不过难度最高的是鱼鳞的大小不一,亦要不时转色,图案位置要准才可令两面的图案一致,如果错了便要拆掉,但羊毛拆得便会起毛粒,因此大约只有两次机会。她说:“鱼是10日Non-Stop制成,每天早上约10时起床便开始工作,织至晚上1时多,累了才睡。”我笑问她是那些“开始了,直至完成才会暂停,不然会心挂挂”的人吗?她微微点头,想想后再笑说:“家里也没有这么大的空间呢。”,确实,“福鱼”比她还要高大呢。

我未识行已经被毛冷包围住,小时候已经觉得自己体内仿似有编织的基因。
编织前要想清楚,计算好,如要利用多少针才可完成一个作品,因此各个作品也包含精密的计算。

编织不“老土” 婆孙巧手织出各种家品

Annie幼时与婆婆共同生活,婆婆会以毛冷织成蕾丝台布、地毯、咕𠱸套等家品,她笑说,虽然那时太细,亦没有主动跟婆婆学编织,但在充满毛线的家成长,对她而言,编织不只是颈巾、冷衫,更可以是日常家品,亦不“老土”。耳濡目染下,令她对编织产生兴趣。她说:“我喜欢摸的不同物质,喜欢一条条亲手织出一个物品来。”

长大后,她不忘自己对编织的热爱,成功考进英国艺术及设计学府Central Saint Martins的纺织设计,可是父母却希望她修读金融,她怎样对回应父母的期望?她说:“我对父母说,如果我读不喜欢的科目,成绩不一定名列前茅,这样便会浪费时间及金钱。”

Annie以毛线制作小饰品,亦会开班教授。

入学后,老师及同学对她的创作亦有深远的影响,虽然老师只教一些编织的原理,但她们会鼓励你在不同的作品中运用及做一样新的事物出来,如有同学利用长者的拐杖代替针进行编织,令她明白可以利用不同的物料创作新事物。如她曾与中大学生的工作坊中,教她们利用T恤剪成布条,再编织成电脑袋,把旧衣重生;利用卫衣绳编成的纸巾袋;麻绳编成篮子,甚至汽车零件的胶条织成凳,令别人不为以是由胶条制成家品,这就是她说的“希望以编织改变物料原本的型态”。

她以双手代替针,再利用汽车零件的胶条织成凳。(The Mint Box Studio Instagram Photo)
我不怕辛苦,叫我搬擡、OT也不要紧,但我希望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出来,所以我跳出Comfort Zone。
她希望大家跳出对编织既有的框框,尝试织出不只是颈巾或毛衣的织品。

“返工可能较稳定,但没那么开心。”Annie毕业后曾是一名打工仔,负责橱窗设计,虽然不怕辛苦,但可利用编织技术的时刻甚少,于是她决定跳出Comfort Zone,成立Studio,全力投入创作与教学。现时她的学生有本地生,亦有外藉人士,她发现有些学生了解原理及一个样式后,不会局限于创作出一模一样的作品,而是尝试创作不同的样式,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她希望在教学与创作同时,希望以创新的方式,让大众跳出对编织的想像框框,推动本地编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