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捡垃圾的艺术家
堆填区,是物品丧失价值后的最终归属。它们一生的故事,是从零到一再变回零的故事,在经历了生产、使用和丢弃之后,便被永远掩埋于地下。命好一点的,会被人回收,变成另一件物品;更命好一点的,就是被叶伟立捡到,摇身一变,成为“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的产品。
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有“理念”、“产品”,也有员工。“企业理念”中包括“纯手工摸良心”、“在地严选产地直送”、“铁汉柔情娇娃霹雳”;这次展出的“公司产品”则有“包生男”、“鲍参腩”等等,但哪个是“包生男”,哪个是“鲍参腩”,就要由观看者去对上号了。
“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是叶伟立于2009年开始的艺术计划,单从这个名字,你就能感受到叶伟立的幽默感。他把文字创作,也纳入这个计划当中。公司每位员工还有各自的头衔,有的称自己为“国际撤展人”,有的称自己为“宝藏严驻村王八蛋之一”——于是又有人自称是“宝藏严驻村王八蛋之二”。这些幽默的文字,可以化解艺术高高在上的形象。
在海边,他开始了捡垃圾
叶伟立并不是真正的拾荒者。摄影系毕业后返回台湾,一直从事艺术创作,他真正开始捡垃圾是在2009年。那一年,他一家人从台北搬到妻子老家居住,一个靠近大海的地方。他说,那里的生活比在台北自由,他喜欢到海边漫步。他捡的第一件垃圾就是在那个海边捡的,之后愈捡愈多,也终于催生了“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计划。
在海边捡到最多的是什么?石头?贝壳?死鱼?都不是。他捡到最多的是鞋。他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何海边最常见的垃圾是鞋子,他说他本身对鞋子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这些尺寸、款式、品牌各不相同的鞋子,几乎没有一只是完整的,最后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如今即使在艺廊中展出,其实也颇让人感到诡异的。有记者问他:“你想像过这些鞋子的主人是谁吗?”
“没有。”他笑著回答,“但我看到每只鞋子都有它的个性。”
捡垃圾,是一种思考
在艺术家给垃圾重新赋予价值之前,其实他已经先对垃圾作出了价值判断:“有时候,我看到物件的第一眼,心里就已经知道要拿它做什么。”当然,叶伟立并不是每一次捡垃圾时都已想得如此清楚。2008年,他租下了一家老戏院作为工作室,3年后,业主决定出售那家老戏院的时候——也就是说,老戏院将被拆除重建,于是,叶伟立把戏院公厕四道厚实的门拆了下来。事实上,那时候他并不知道有一天会把这些门用来做成一个柜子,甚至那时连“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计划也未有踪影。
正如汉雅轩总监张颂仁介绍叶伟立时所说:“他的作品很难说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垃圾遇上叶伟立,是一种缘份;但到了叶伟立手里的垃圾,也不必然“飞上枝头变凤凰”。有时候,他还不得不把部分捡回来的垃圾丢掉。不仅捡垃圾是一门学问,他说:“还要懂得丢。”而垃圾,又重新变成了垃圾。
叶伟立的这个展览无疑是有趣的,除了可感受垃圾的另类魅力,或感受艺术家无处不在的幽默感,也可重新思考“消费”、“生产”、“艺术”的关系。
叶伟立个展:“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选辑
日期:2016年1月22日至3月5日
地点:汉雅轩(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