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Zaha Hadid】令人又爱又恨的建筑女王
2016年可算是Zaha Hadid的另一个高峰,因她继2004年成为首个获得普立兹奖的女性建筑师后,再成为167年来首个没有男性伙伴的女性建筑师,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金奖(RIBA Royal Gold Medal)的殊荣。然而,巨星总是在高峰殒落。昨天(31日)这位建筑女帝死于心脏病。
流动的美学
Hadid那不顾一切挑战创新底线的冒险精神,确是她敢认第二,无人敢认第一。这跟她的家庭及成长环境不无关系,她对建筑的兴趣,可追溯到她跟家人到伊拉克南部的苏美(Sumer)地区,当时还是青少年的她,深受这古文明城市启发,她形容:“我从未忘记那地景的美──沙、水、芦苇、鸟儿、建筑物和人,全都一同流动(flow together)。”而她成长的50、60年代的巴格达,跟现在也完全不一样,那时国家正积极发展,那种生气对她而言非常有启发性。她的职业生涯中,亦成就了不少超出常人想像的作品,就以我们出入红隧经常见到的理工大学创新楼为例,整座如比萨钭塔一样倾斜的大楼,银白色铝片和玻璃外墙形成像一个个环,活像一艘太空船,富未来感。其以曲线主导的建筑形态,令建筑物内外都呈流动的状态,室内空间仿佛会随著人的走动而变化一样,你永远预计不到,下一个弯位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空间,建筑物不再只是一个僵硬的躯壳,而在理性功能以外,为用家带来感性的触动。
Sir Peter Cook于她获得的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金奖的介绍中,生动而贴切地道出她的风格:
这三十年间,她涉足了很少人敢于探索的领域。假如Paul Klee(瑞士画家)是带一条线去散步(took a line for a walk),那么Zaha便是带著由那条线所衍生的平面,去跳一支虚拟的舞,然后敏捷地将之折叠,带上太空走一趟。
来自未来的建筑师
然而,她刚烈火爆的个性和行事作风,以及那别树一格的建筑风格,不是人人都能接受,连其老师Ram Koolhaas都这样形容她:"a planet in her own inimitable orbit.”(在她自己那无法仿效的轨道的一颗星球)。她有不少设计只于纸上实现而最终未能建造,早年更被人称为”paper architect”,如她于1994年为英国新的Cardiff Bay Opera House的设计,本已获通过建造,但最后该项目的金主却反口,令设计建不成,这次败北可谓Hadid建筑生涯中的沈重打击。事实上,几乎所有她已实现及未实现的作品,也引起很大争议,如2012年落成的阿塞拜疆Heydar Aliyev Centre被揭发居民因而被迫迁,工人被剥削劳动;日本东京奥运主场馆被当地建筑师群起攻击其设计和费用超支,导致要推倒重来;位于北京的大型商城Galaxy Soho亦被当地保育团体称玻坏老北京的历史面貌。而其作品的完成度和手工之参差也常被批评,有人形容她就像一个外星人被错配到现世,现代技术根本追不上她的前卫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