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回忆】见证回归的“英雄牌”钢笔
撰文:陈梓俊
提到1970、80后的集体回忆,相信墨水笔(钢笔)绝对是其中之一。不少父母都会选择到国货公司买较便宜的“英雄牌”墨水笔送给子女,这股热潮直到1980年代末至90年代才逐渐退却。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款有86年历史的经典老字号文具,是如何与时代、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挂勾?
伴随中国工业而生
1930年代的中国正值国民政府领导下,全国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但随着西学东渐,不少人开始以钢笔取代毛笔写字,只是这时期的钢笔都是从外国引入。当时来自浙江的周荆庭怀着满腔爱国的热情,希望中国可以制造自己的钢笔。周荆庭在1931年创立的华孚金笔厂,可谓当时爱国实业旳代表,见证着民族热潮高涨以及工商业萌芽发展的时代背景。
后来,华孚金笔厂与“大同英雄”公私合营,“英雄牌”正式亮相。
“超英赶美”的“英雄”
1958年是中国的“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超英赶美”的目标,彼时在美国著名的钢笔品牌“Parker”自然成为“英雄”赶超的目标。英雄直接瞄准Parker的顶尖产品——投入超过25万美元的研发经费,热销近30年的Parker 51,花了短短十一个月的时间,就研发出公司代表作“100英雄”,在12项钢笔指标中如抗漏、圆滑度、减压、耐高温、耐寒等,有11项都赶超上Parker 51。这个“超英赶美”的范例更被拍成电影《英雄赶派克》,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这个时期“英雄牌”的发展,充分体现当时全国上下都急于“跃进”,但能如“英雄”般成功的例子仅属少数。
改革开放与“英雄”的巅峰
经历文革一段较为困难的时期后,“英雄”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再次大放异彩,踏入品牌的全盛时期。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英雄”把握自主发展的机会,积极向国外市场扩张,接洽外贸公司的新客户。1981年香港代理商安丰行举办了大型“英雄牌”墨水笔展示会,令“英雄牌”墨水笔得以在香港扩张。改革开放时期的“英雄”取得了全国七成的钢笔市场占有率,当中超过九成五的销售额来自外贸,无疑是当时制笔业的龙头,亦证明改革开放下的中国企业得以成功向外发展。
一枝笔见证多个历史场合
此后“英雄”慢慢地从商业品牌演变成民族代表,见证多个重要外交场合的历史时刻,当中更与香港重要的历史里程挂勾。
1984年12月19日,戴卓尔夫人与总理赵紫阳签订《中英联合声明》时,正是用“英雄”钢笔签署。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英雄”推出纪念笔,并特别将刻有编号“1997”的纪念笔赠予时任特首董建华。2001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时,各国元首都以“英雄”笔签署会议文件。同年1月11日,中国代表亦以“英雄”笔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英雄”出现在各个不同的重要外交场合,亦配合中国官方希望复兴民族自信的目标,成为代表中国的民族品牌。
走入现代 涅槃重生
随着原子笔的普及和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英雄”的经营变得困难。时代进步,如今钢笔已不再是人们的必需品,这严重打击“英雄”的业务,令“英雄”在电子化时代更难生存。2012年,“英雄”在上海交易所挂牌,以250万人民币转让其49%股权,不及当时上海一个住屋单位的售价。
低谷中的“英雄”默默坚持,努力转型,终于找到生存出路。把握中国经济发达的时机,以及复古的文化风潮,自2016年起,“英雄”与奥地利珠宝商施华洛世奇合作,融入时尚、民族等元素,转攻奢侈品市场,在2016年终获得16%的同比增长,成功涅槃重生。
“英雄牌”走过颠簸的86年,见证了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