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香港代表杨嘉辉(二):不要把孩子与脏水都倒掉

撰文: 陈奉京
出版:更新:

引发Samson以赈灾歌曲作为创作主题的灵感来源之一,是2014年美国一群歌星翻唱八十年代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为非洲伊波拉疫情筹款。当时听到这个消息,Samson觉得有点怪怪的:“现在很少人会做一首筹款歌,并当成一首全新的歌而全无批判角度。时代不同了,以前流行文化工业或音乐工业很蓬勃的时候,尚可如此,但现在靠卖一首筹款歌能筹到多少钱?有些东西在香港生了根后,就变成一种形式继续做。”

未开馆时的香港馆门口,《杨嘉辉的赈灾专辑》海报故意制造被人撕烂的效果。(陈奉京摄)

香港人的国际视野 “不要想如何代表香港”

关于香港人的国际视野,已经说到口臭。近年来,不少在国际上获奖的香港创作人,大多都展示了香港人擅于将本土议题和国际议题结合,从而将本土视角上升到国际视角的能力,像去年在柏林戏剧节得奖的香港编剧人甄拔涛,他的《未来简史》看似很国际,却也能从中找到本土的线索。Samson此次也抓到了香港本土和国际层面共通的主题。虽然此次展览是代表香港,Samson强调自己依然不是纯粹从香港本位去思考问题。郭瑛说:“代表香港的最佳方式,就是不要想怎样代表香港,继续做自己的。”

在香港第一间展房中间,放置了Samson以3D打印制作的雕塑《Palazzo Gundane》,将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头像和美国总统列根的头像结合在一起。(陈奉京摄)

艺术家的责任 “艺术是思考过程”

说了那么多有关音乐,Samson的矛头真正想指向的其实是“新自由主义”。赈灾单曲盛行的八十年代,也正是新自由主义到达顶峰之时。Samson此次展出的3D打印雕塑作品《Palazzo Gundane》,就把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当时的美国总统列根的头像与虚构的音乐家Boomtown Gundane结合在一起,不无讽刺的意味。

3D动画中的小朋友取材自当年《Do the know it's Christmas》专辑封面上的金发小朋友。(陈奉京摄)

在前往欧洲的途中,坐我身边的是一位小女生和她的母亲,直到我们吃到飞机上的第二餐,我们才开始了交谈。做母亲的用普通话跟我说:“先生,我们还有个包吃不下,你帮我们把它吃了吧。”其实她们两人之前用粤语商量要不要送给我吃的话,我全都听到了,我说:“其实我也是香港人。”

威尼斯街头经常见到的一款涂鸦。(陈奉京摄)

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政府继续请来众歌星献唱一曲

香港馆“杨嘉辉的赈灾专辑”

日期:即日至11月26日(周一休馆)

地点:Campo della Tana, Castello 2126-30122, Ve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