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活】香港共居刚起步 回看英美成功方式
TVB剧《不懂撒娇的女人》引来全城热话,无他,单身议题是每个都市发展都会遇上的议题,香港亦不例外,倒是只注视中女嫁唔出变成老姑婆,型佬不娶则是钻石王老五,这样眼光未免太狭窄,虽然剧中最终各位港女中女都有归宿,然而现实中都市的单身人口比例及独居人口不断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单身与否是个人选择,因此需要讨论的,并非如何解决“单身问题”,而是可如何避免单身引起的其他问题。面对此议题,外国有不少“共居住宅(cohousing)”应运而生,并渐成为趋势。
香港政府说了多年的青年宿舍计划,第一个位于大埔的项目早前才动土,慢总好过无,我们也可从外国例子中借镜,看看港式共居可如何发展下去。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显示,2015年15岁及以上的从未结婚人口(不包括外藉家庭佣工)约190万,撇除15至19岁的年龄组别,亦有约150万,占全港人口约21%。另一边厢,根据《SAGE》期刊在2015年的调查显示,独居增加了32%的死亡风险,而前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委员会的总指挥Vivek Murthy曾称社交孤立是美国最常见的健康问题。虽然没有本地独居者的相关数据,但这绝对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为此,Grace设计出一家Cohousing,她自己亦居住在内。这位于西雅图的住宅,那里不止有独居者,亦有家庭入住。从外观看,跟一般住宅无异,然而当中划分为9个房间,每间房间均有独立客厅、卫浴、厨房等设备,而住宅中央则设有公共空间与庭院,以互动为设计目的,每位住户皆会参加每星期3次的晚餐聚会,并轮流为彼此煮饭。
除Cohousing外,在全球也有其他共居案例。
Common
线上教学平台General Assembly创办人设立的共居住宅Common,设于纽约、三藩市及华盛顿内多个地点,提供备有家具的私人房间与每周一次的清扫服务,而且只需24小时通知便可以搬到另一家Common住宅。住宅设计与一般居室无异,有些地方会有房间类型选择,例如设有私人厨房及阳台的Studio和与人共用厨房、客厅及浴室的Coliving。他们又会每周举办不同活动予住客参加。
The Collective
相对大型的共居住宅The Collective由伦敦专营共居空间的组织创办,他们致力于结合共居与共同工作空间。有别于其他共居住宅,The Collective的设施更多,除了基本的房间设备,他们更设有宁静的空间予人工作、不同主题的饭厅、健身室、餐厅,甚至水疗中心,又不时举办活动,例如讲座、播放电影及BBQ,让每个住客都可以一起互动。
OpenDoor
先前介绍的共居住宅均位于市内,而新创公司OpenDoor则选择将近郊的旧住宅重建为共居住宅。创办人深信如果十个人可以懂得一起生活,那么十亿人也可以学懂分享这名为“地球”的共享家居。他们从2013年起开始进行试验,他们发现原来一个社区不需要刻意建立,只要它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自然会愈变美好。试验计划成功后,他们便于2014年开设了第一家共居住宅,名为The Farmhouse,现时共设有三个地点,均位于美国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