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ordable Art Fair|今年主打“本土味” 香港艺术家重点介绍
主打价钱亲民的Affordable Art Fair昨日(4日)开幕,超过60间画廊及艺术机构参展,其中超过50间来自香港。
大会更联同26位本地新秀,以“Welcome to the Zoo”为题举行“Young Talent Hong Kong x Next Gen”展览,同时找来各地艺术家以香港作为灵感创作大型装置作品,可见本届艺博会对香港主题之重视。有见及此,我们把目光投向与香港相关的作品,为大家重点介绍以下几位参展艺术家。
Sophia Hotung 何慧恩
相信很多人看见《The Hong Konger》系列的第一眼,都会想起美国的《The New Yorker》杂志封面,原来这正正是何慧恩的创作灵感。
现为作家兼画家的何慧恩是何东家族之后,原先在大公司工作,后来受病痛影响需留家休息。那年她收到来自母亲的圣诞节礼物——一部iPad,就开始探索艺术创作。她透露自己原本没有艺术功底,一开始取材杂志封面,是因为得知《The New Yorker》会聘请不同的艺术家进行封面创作,可以从中吸收不同的艺术风格,又不至于完全模仿特定艺术家画风。她参考不同的《The New Yorker》封面,尝试不同的笔触和材质,并将场景转换成香港,《The Hong Konger》系列便逐渐成型。
作品香港元素明显,她将纽约时代广场换成旺角街头、古根汉美术馆化身香港常见的商场、原本连结森林的纽约地铁站,在她手中变成虚构的狮子山港铁出口,浓厚的香港风情在作品中扑面而来。她透露,作品中藏有一些小彩蛋。一些价钱标示在左,一些在右,原来是与题材相关。她在画风成熟后渐渐尝试原创作品,不单参考《The New Yorker》封面,亦从本地新闻吸取灵感。如果作品有封面原型,就价钱在左,右边的日期是参考的《The New Yorker》期数;假若作品是原创,则价钱在右,左边日期标示参考的新闻日期。
这次何慧恩与主办单位合作创作大型装置《The Hong Konger Wall》,从社交媒体征收216位香港人的自拍,花上数月每张画成插画,呈现于宽6米x高3米的墙上。原来也和《The New Yorker》有关,杂志的代表角色有举起单片眼镜的标志动作,她留意到朋友拍照时经常会用手指比心,便提议参与者提交手指比心的侧脸照片,与《The Hong Konger》系列一脉相承。
渠王严照棠
“渠王”严照棠亦有参与这次的Affordable Art Fair,并带来全新作品。渠王,原名严照棠,是香港著名的资深通渠匠,多年来他在香港街头上以手绘方法创作出家传户晓的“渠王广告”。为了糊口,自60年代开始,渠王就以传统的方法在街头书写广告,香港的街头巷尾都能找到他的墨宝,是重要的街道风景。
这次艺博会会售卖渠王罕见的圆形作品,画中特意画上笑脸,是为了鼓励香港人。渠王严照棠昨日(4日)亦亲临艺博会现场作画,据其合作画廊主理人透露,作品稍后打算送往拍卖,收益将用于慈善用途。
Margaret Lau
Margaret Lau来自香港,后来嫁到马来西亚,因思念香港,却受疫情影响无法回港,她回忆当时受眼前的零食启发,有感零食带给她很多舒适感,便着手创作她在香港经常购买的零食。作品所描绘的辛拉面、卡乐B薯片、金龟唛鱿鱼丝等食品,相信是不少读者家中的常备粮饷。
她从剑桥建筑系毕业,本来是注册建筑师,也透过该行业培养了自己的绘画基础。Margaret表示是因为孩子渐渐长大,觉得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便拾起绘画创作,现在是全职艺术家。她在试验不同创作后,发现自己最擅长超写实风格(Hyperrealistic),就诞生了这些媲美照片的高像真手绘作品。
展场其他作品聚焦:
【延伸阅读:Affordable Art Fair周四开幕 今年聚焦本地作品艺术角度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