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宵大厦种族歧视争议 美国演艺界如何处理相关议题?
早前TVB剧集《金宵大厦2》因采用香港演员黄婉华出演菲律宾女佣LuLu,要求她涂黑并模仿菲律宾口音,被指种族歧视,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相似问题在有种族不公历史的美国演艺界并不少见,而有黑色扮相(Blackface)历史的欧美演艺界,则提出过不同的解决方案,来增加影视及舞台作品的种族多元化。
“传统选角”方法提倡选择与角色的种族、年龄、性别和生理特征的都相似的演员,但在上世纪早期的美国,由白人演员出演少数族裔的角色并不少见,很多角色以白人演员把肤色涂深的方式出演。在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后,美国的社会各界都致力于增加社会各界的种族多元化,更推出了肯定性行动 (Affirmative action),希望矫正过往的歧视状况,让少数族裔在社会获得更平等的机会。演艺界也跟随社会步伐,不少人开始提倡非传统的选角方式,让少数族裔获得更多演出机会。
“色盲选角”与种族变换
“色盲选角(colour-blind casting)”便是其中一项最被广泛采用的非传统选角方法,是指在选角的过程中摘除种族对角色的影响,著重聘用演技最好的演员。在美国商业化的舞台剧表演,少数族裔获得的出演机会历来都要比白人演员来得少。而在今天的美国舞台剧界,色盲选角是其中一个最多美国舞台剧导演选用的选角方式,但有色人种群体依然主要只能获得跟他们种族一致的角色。
由于色盲选角并不拘于种族,有些制作方会变更角色的种族,这种行为被称为种族变换(Racebending)。根据Racebending.com的定义,Racebending是指当制作方(电影制作公司、出版社等)将角色的种族更换。网站指出,在这个名词出现之前,电影行业已经有悠长的“洗白”(whitewashing)历史,采用白人演员来出演其他种族的角色。但一些制作人和导演就指出,种族变换和“洗白”行为并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是因为市面上没有卖座的少数族裔演员可供选择,如果他们采用少数族裔演员,可能会拿不到充足的资金。
近年面对种族变换争议的电影就有由施嘉莉·祖安逊(Scarlett Johansson) 出演草薙素子的《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电影由漫画改编,由于故事设置在日本,而角色也有一个日本名字,当时广泛认为角色会由日裔演员出演。当祖安逊宣布出演该角时,即引起社会热议,一些漫画粉丝甚至发起重新选角请愿。在与Marie Claire的访问中,祖安逊指如果她知道接下这个角色意味著会剥夺亚洲演员的机会,她绝对不会接下这个角色。在《我的超豪男友》(Crazy Rich Asians)中出演的吴恬敏(Constance Wu)和在《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出演的温明娜(Ming-Na Wen)当时也呼吁人们杯葛这部电影,指这个选角对亚洲演员并不公平。《奇异博士》中蒂达·史云顿(Tilda Swinton)出演的古一也曾引起类似争议,由于在漫画中这个角色原本是一位西藏男性,采用白人演员出演也被指有“洗白”角色的嫌疑,导演Kevin Feige后来在Men’s Health的采访中则认同选用亚洲演员或是更好做法。
但种族变换并不限于“洗白”,在哈利波特的延伸舞台剧 《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中,妙丽的角色被选中由黑人演员Noma Sumezweni出演,不少粉丝表示对这个选角失望,甚至指这是一种反向“洗白”。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后来则在Twitter指出,书中从未提及妙丽的肤色,只说过妙丽机智聪明。种族变换也会在亚洲电影中出现,在《进击的巨人》的改编电影中,一些被认为是“欧洲人”的角色也全数由日本演员出演。
有批评指色盲选角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策略,不能解决社会结构性的歧视问题。艺术记者Diep Tran指出反种族歧视者对于色盲选角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她说:“色盲选角就像有人跟你说‘我看不到种族(问题)’(’I don’t see race’)一样危险, 这个方法忽略了有色人种无法与白人演员获得同等机会的根本结构性原因。少数族裔演员依然只能获得较少的薪金,也只有较少的角色可供有色人种出演,选角导演还是一样会在潜意识中偏好白人演员。”虽然只看技艺听起来很吸引,但Tran指出这个选角方式并不能消除刻板形象,许多人在听到某些角色的时候只能想到白人演员,想到反派角色时则反之。
“肤色意识选角(colour- conscious casting)”的可行性
有见及此,许多反歧视人士更推崇另一种选角方式 ——肤色意识选角(colour- conciosous casting)。依然是非传统的选角方法,但在选角的过程中有意把种族纳入考量范围,而不是避开种族话题。具体的做法很多样:可以是特意选择有某个特别种族背景的演员、利用种族元素为作品带来全新意义、或是改变制作的某些部分来突出种族对各个角色的影响。有评论指,肤色意识选角可以协助导演考虑更广泛多样的演员,而不是单是因为种种优势而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演员,能为作品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近年来不少作品都选择采用这个选角方式,有意识地为少数族裔带来更多出演机会。横扫16项东尼奖提名的现象级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 讲述美国国父Alexandar Hamilton的立国故事,作品有意地采用黑人文化的Hip-Hop音乐,并采用少数族裔演员担任主要角色,突出美国的种族多元化以及移民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扭转美国立国历史的寻常论述方式。《汉密尔顿》自2016初上演起就广受好评,主创也被邀请到白宫表演曲目。同样,漫威近年也有意采用肤色意识选角,在2018的《黑豹》(Black Panther)中采用了全黑人班子,而《尚气》(Shang-Chi)则是第一次有亚裔演员担任超级英雄的漫威电影,同样都大受欢迎。
非传统选角仍被批评
即便非“传统选角”方法已经被广泛推广,但有很多创作者仍然选择避免或拒绝使用这些选角方法。在2017年导演Michael Streeter打算于著名舞台剧剧目《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中采用肤色意识选角,但被原作者Edward Albee的代表拒绝,指此举会把作品的意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采用白人演员才能展出角色间的特殊关系。
同样地,非传统选角方式也被指有矫枉过正之嫌。《汉密尔顿》的选角通告明确地写出他们希望选到“非白人”(non-white) 演员,有纽约律师指这个选角通告或涉嫌职业歧视。《汉密尔顿》的制作方回应指是因为他们希望以特定的方式来讲述美国成立的故事,而他们的行为也没有违反劳工法例。
亦有批评指这种选角方式掩盖了更主要的种族问题,像在《汉密尔顿》中由于角色都由少数族裔演员出演,剧目完全避开了历史人物与奴隶的关系,主创Lin-Manual Miranda后来也表示批评有理。美国著名剧作家August Wilson也曾指出这种非传统的选角方式只能解决皮毛,要真正提高少数族裔在舞台和屏幕上的可见度,乃靠剧作家、导演、制作方和业界创造出关于少数族裔的故事,才是真正能让少数族裔在演艺界占一席位的方法。
诚然,少数群体的选角困境并不囿于种族,性少众或是残障人士近年亦呼吁大家要给予更多机会给少数人士,让LGBTQ+群体成员出演性少众的角色,也尽量给予身体残障的演员机会。演员的工作内容是靠演技说服观众,凭著精湛的技艺让观众放下怀疑。里安纳度狄卡比奥(Leonardo DiCaprio)曾经凭借在《恋恋情深》扮演的残障青少年获得奥斯卡提名,阿尔·柏仙奴(Al Pacino)靠著《女人香》的盲人调香师角色获得了奥斯卡男主角奖,同样地,艾迪·烈柏尼(Eddie Redmanye)也凭借在《丹麦女孩》中饰演的变性人角色获得过奥斯卡男主角奖。但若是现在,导演还会选用一样的选角吗?
或许业界该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某个角色是本来就是为了某个种族、性向、性别、或身体残障而写,要找一个怎样的演员才能胜任角色呢?是否该给小众群体更多机会呢?作品的真正信息又是什么?这个选角会增强或改变作品的意思吗?艺术自由与矫正歧视间的平衡,任重而道远。
(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