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古纳作品无中译本 台港文化界自嘲“可以休息”

撰文: 可夫
出版:更新:

每年十月,全球华人都会关注两项文化大事,一项是纯出版界交易场所发生的法兰克福书展,一项是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结果。前者是业界行内大事,却又被华文世界吹捧为全球关注的事情;后者是作家们爱恨交缠,就算自己拿不到,都希望自己猜得准。至于华文出版界,历年翻译多部外国作品,一年一度许愿活动,大家都会以书祈福。

近年,台湾出版商经常“中奖”,以往翻译的冷门作家作品,一经诺奖“认证”后,就会大红大紫——一阵;过了十一月正式颁奖的日子后,此作家该作品往往又回到书架“神台”束之高阁。

今年得奖人阿卜杜勒拉萨克・古纳(Abdulrazak Gurnah)来自坦桑尼亚,他是难民,不是移民;他是逃亡,不是流亡。他没有什么“光环”,辗转到了大学教书,又用英文写作,最近才结束教学生涯。

直到他要退休了,华文世界竟然还是没有留意他,各大小出版社与书店连半本译作都没有,弄得大家在今届诺奖都非常狼狈,难以在最短时间点评得奖作家。于是,不少出版人与作家都在社交媒体自嘲一番,说大家可以休息一下了。以下转录一些出版人与作家的说法,且看今年诺奖没有华文出版物支援,大家能谈多久。

资深编辑、出版人沈嘉悦这么说:

谁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没出中文版,出版产业的朋友就可以休息了?!
沈嘉悦

然后向网民推介这项活动......

坦尚尼亚作家 犀利剖析殖民主义的深远影响
和难民在不同文化与地域间颠沛流离的命运

阿卜杜勒拉萨克・古纳1948年12月20日生於坦尚尼亚, 自1960年代末以难民的身分辗转至英国读书, 其后作品以英文写作,目前于肯特大学教授文学。 这是自1986年的渥雷・索因卡之后,睽违35年来首位非洲黑人作家获此殊荣。

古纳的前三部作品记录了在当代英国的移民经验,第四部作品Paradise(暂译:天堂)写于1994年, 描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殖民非洲,进入该年布克奖决选名单。 他总共著有十部小说及多则短篇作品,始终以无限悲悯的胸怀,为这世界展示殖民主义带来的深刻伤痕。

(来源:https://bit.ly/306Qe86)

作家廖伟棠亦在诺奖公布结果后于社交媒体发话——

好了,我宣布今晚华文媒体副刊休息,书评人休息:)
廖伟棠

诗人廖瞇则在沈嘉悦帖下回应指——

等翻译翻完出版出完,大家都忘了......
廖瞇

诺贝尔文学奖近年风雨不止,前些年爆出了性侵丑闻后又遇疫情;连年热门高呼村上春树,结果还是不似预期。

时至今届,香港甚至有人估计会由香港作家西西夺得,最终奖项无缘华文世界。古纳获奖,作品没有中译本,相信不是华文出版界没有眼光,而是一年一度的游戏结果太难猜中。至于几时再有华人作家获奖,就要考一考诺奖评审的眼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