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佛教海路展览360度全景朝圣之旅 重新探索东南亚海上丝路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佛教传入东南亚,除了有较多人认识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北传佛教外,从印度恒河盆地传入东亚及内亚海路的南传佛教也是重要一支。香港城市大学近日举办的《海上佛教地图集》展览,将结合考古、艺术、历史研究、数位影像、数位媒体、360度全景摄影及沉浸式视觉效果,呈现壮丽的佛教遗址,同时利用仪式的影像和声音,让参观者犹如踏上一次佛教朝圣之旅,全面沉浸于佛教世界的丰富文化资产。

展览设有四个虚拟介面,以及一个实体艺术品展区﹕

360度虚拟实境旅程:一系列五部360度全景影片,每段录像都是一段海路之旅,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泰国、⽖哇和中国,投影于直径5米的圆形屏幕内,身在其中,观众可操作投影机,根据自己的兴趣观看影像,装置更配上7.1球形环绕声,反映各国佛教民族音乐的特色。

五部360度全景影片将观众带进沉浸式海上佛教遗址之旅。(香港城市大学)

iDome半球形投影:以垂直半球投影屏幕,以1:1真实比例,播放多个佛教石窟的球面全景,这些石窟有的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历史悠久。另外印度、中国、泰国及台湾等地的佛教仪轨和庆典,亦会于另一个iDome展示,例如送灶神法会、春节上灯法会、早课冥想等,参观者犹如亲身体验多个佛教仪式。

iDome半球形投影让参观者犹如置身佛教石窟现场。(香港城市大学)
联合策展人邵志飞教授(右一)在iDome半球形投影前进行示范。(香港城市大学)

全景图像线性导航:是次展览设轨道长达8米的线性导航系统,观众能够沿著它运行的轨道,将显示器左右移动,与90幅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印尼及泰国等地的佛教遗址和建筑全景图像进行互动。

印度,贝德萨石窟(公元前一世纪),第7窟线性导航系统展现佛教石窟的全景图像。(香港城市大学)

3D虚拟佛教雕塑旋转模型:10件3D虚拟雕塑以3D摄影测量法制作,由一系列55寸垂直LEC/LED屏幕展示,高解像度的模型徐徐旋转。当中有些雕塑为佛教传播的叙事及艺术史的知识,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包括印度阿育王雄狮石柱、纪念佛陀生平八件重要事迹的佛传图。

阿育王雄狮石柱 公元前三世纪 印度 高214 厘米 这座雄狮石柱是从原块抛光的砂岩雕刻而成,刻划了四只面向四大方位的亚洲狮。在公元前250 年左右,它曾立于佛教皇帝阿育王建造的巨柱上,而雕塑顶部原本更有一个法轮。它自1950 年以来,就一直是印度的国家象征。将透过3D摄影测量法制作,并以3D模型旋转展示的其中一件雕塑。

实体艺术品:从香港的博物馆和画廊精心挑选38件佛教实体艺术品,不少艺术品都是首次展出,主要为汉传佛教雕塑,包括隋代低温釉陶绿釉善业泥佛像、魏晋南北朝青铜及银菩萨立像与火燄状曼陀罗,以及元末铜鎏金观音坐像,十分珍罕。

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大量货运方式,作为陆路交通以外的选择。佛教得以广传至印度海外,海港及河岸接驳站功不可没。由于商人支持商旅路线上的佛教发展,结果推动了跨越印度国境的僧侣生活,僧人与尼姑亦可搭乘商贸船队,远行广传佛陀教诲,以结善缘,佛教亦随著此国际海陆贸易系统得以蓬勃发展。本展览亦藉虚拟空间重构了海上丝路港口连接和扩散的特色。

《海上佛教地图集》展览策展团队包括香港城市大学杨建文讲座教授席(媒体艺术)邵志飞教授(图右)、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数码博物馆学教授莎拉‧肯德丁教授、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馆长如常法师和般哥展览馆总监范懿莎博士(图左)等资深学者。(香港城市大学)

【展览地图】

【展览详情】
《海上佛教地图集》展览
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10月3日 (逢星期一休馆)
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7时
免费入场,需预先登记:
https://www.cityu.edu.hk/bg/zh-hk/visit/book-a-visit-
地点: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
九龙塘达之路香港城市大学刘鸣炜学术楼18楼

【人与物】系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