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容不下方言?埃塞俄比亚语言濒临失传|异域旅者|银乙专栏
2018年,我曾参加一门大学课程,到埃塞俄比亚研究当地语言。埃塞位于非洲东部,邻近肯亚、吉布提等国,是非洲国土面积第十大、人口第二大国家。埃塞经历过内战,政局不稳,我到埃塞时,全国正实施宵禁。
文:银乙
埃约布(Eyob)是我们的老师,他是埃塞俄比亚人,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任教。年轻时,他到国外读书,发现很多人都对非洲存有偏见和误解,于是决心学成后回到埃塞,研究非洲问题,让更多人了解非洲。
我们一行20多人,随他游访不同地区,了解当地语言特色。
埃塞有88种语言,其中两种已失传。当地语言种类繁多,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也可能听不懂对方的话。课程期间,我们曾到埃塞的泰格瑞州(Tigray),在当地,埃约布老师有时也听不懂当地人的话,无法当我们翻译。
为促进交流,增加国民归属感,让国家得到整合和统一,埃塞政府在全国各地推行官方语,阿姆哈拉语(Amharic)是其中一种。阿姆哈拉语是埃塞第二大流行语言,由于首都及首都周边地区的人都用阿姆哈拉语沟通,所以阿姆哈拉语成了埃塞最重要的官方语,首都政府文件全都用阿姆哈拉语撰写,有些地区政府会用其他官方语沟通,但当政府人员前往首都,或将文件发往首都,就要用阿姆哈拉语。
【“异域旅者”其他文章:访埃及发现垃圾城居民生活灾民状态原凶是谁】
埃约布老师指出,在埃塞,想要当公务员,必须精通阿姆哈拉语。语言的选用,引伸至一种社会观:懂阿姆哈拉语的,都是文化水平、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不懂阿姆哈拉语的,社会生存空间少,难以获晋升机会。想在埃塞成功,就要懂阿姆哈拉语。
【“异域旅者”其他文章:为“七一”上街示威 土耳其女子:不希望活在王朝里】
为适应语言多样化,一般而言,埃塞的小学会以当地语言授课,中学用阿姆哈拉语,大学则用英文。制度原意是保护本土语言,同时增强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将来获得更好工作机会,然而,这由此引发一些问题。
埃约布老师指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生对各种语言都是略懂皮毛,难以精通,经常出现语码转换(Code mixing)情况,即说话时,同时运用多于一种语言表达意思,这类似华人地区常见的中英文夹杂情况。
语言得以流传,在于说话者能用该语言完整、流畅表达意思,充分掌握语言特色。语码转换,允许说话者想不起合适词汇时,用其他语言的词汇代替,忽略语言使用规范。长久下来,较常见、简单的语言占主导地位,较少用的被忽视,甚至失传。
埃塞社会对官方语和英文的重视,无疑增加了本土语言失传风险。
【“异域旅者”其他文章:瑞典医护亲述医院拒收 老伯等不到痊愈那天】
埃约布老师常向我们表示惋惜,他指出,语言是纪录历史和文化的工具,一旦失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价值观也随之消失。无奈现实是残酷的,汰弱留强,语言互相交替、取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直至今天,埃塞俄比亚尚存的86种语言中,又有5种濒临失传。
(银乙专栏“异域旅者”周五刊出,标题由编辑拟写,原题:“埃塞俄比亚的语言共融”。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银乙,希望通过文字,分享旅途教给我的那些事,让更多人看见,世界各地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