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文化在足下 作家刘伟成游日手绘水渠盖|《影之忘返》
我大学时的本科是“人文学科”(Humanities),此科在外国虽已发展出相当规模,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可真是新兴学科。每次亲朋听见我回应自己所读的科目后,都不出两个反应:抑是满脸孤疑反问即是“人类学”吗?后来我答腻了便只苦笑一下,记得有人追问:“那要挖古头骨?香港有这些考古地点吗?”抑是忧心忡忡地问:“毕业后可干甚么行业?”自此我自己对“人文学科”的解说也不断演进,即使再没有问起,即使这科目已广为人识,我内心还是尝试为它找最贴切的定义,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看书店的“人文”类别的书架上放了甚么书种。
⿻⿻⿻ 广岛人孔盖 ⿻⿻⿻
图、文|刘伟成《影之忘返》
挽救传统的华丽补丁 —— 日本“人孔盖”考察
刘伟成|香港土生土长,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学系哲学博士,现职出版事业,为浸会大学兼任导师教授写作、编辑与出版的技巧。曾出版散文集《持花的小孩》、《翅膀的钝角》、诗集《瓦当背后》、《阳光栈道有多宽》。曾于2017年获邀赴美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作家工作坊。
1 考察日本“人孔盖”的原因与意义
通过综合书目的主题,便可知道学科涵盖面,从而归纳出定义。只是放在此架的书种,不少都是早已熟悉的如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班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卡缪《薛西弗斯的神话》等。本来以为还是要在抽象概念自行推衍到生活层面。怎料某次在二楼书店的人文书架上赫然发现卡特(W. Hodding Carter)的《马桶的历史——管子工如何拯救文明》(Flushed——How the Plumber Saved Civilization),阐述一项平常为人刻意忽略,当不能忽略时往往是带来了大麻烦之事,可想像到其重要性,我们始终没有静心想想如果没有了这些管子工,整个城市会变成怎样?可能人类文明也无从发展起来。林行止在《说来话长》中的〈便便古今谈〉便以水厕的发明为人类终于进入文明世界”(final ascent to civilization)的标示。如此从生活,还是最为人刻意忽略的意识的边陲,一路提升到人类精神文化层次,可说是人文学科内见过的跨度数一数二地大的研究课题。这可说是以群体的筹谋分工,甚至牺牲去解决社会共性厌弃之日常难题,这使事物在工具理性外多添了一点价值理性。
⿻⿻⿻ 广岛纸鹤塔|十一和十二楼内部 ⿻⿻⿻
在《马桶的历史》中记述1859年伦敦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恶臭事件:“在这个酷热潮湿的夏天,只要从夜间醒来,你就不得不奔到最近的便壶上呕吐不止,都是因为泰晤士河和城市的大街小巷散发出来的恶臭。伦敦《城市通讯社》宣称,‘语言的斯文完蛋了,泰晤士河发臭了,吸进过那种臭味的人永远也忘不了,他还能活着记得这种味道已经算他万幸了。’气味太臭,人们认为这种臭味足以致他们于死地。他们成群结队逃离这座城市,议会大厦——泰晤士河边一幢新建筑——的管理者们慌忙把大厦珍贵的窗帘统统洒上带有漂白粉的水,试图阻隔空气中的臭味。”我想起初版于1843年,狄更斯的《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中有一幕指史古治(Scrooge)已故的合伙人马里(Marley)的灵魂回来劝谏史必须改过自身后飘出窗外,史古治追上去外望,便见伦敦漫天鬼魅,我想那是当时恶臭薰天的最佳描述。如此情况当然是令传染病蔓延,人口外流,城市的文明根本无从发展起来。要一个城市成长,首先必须让它有呼吸,如果一个城市像十八世纪的伦敦,它一定会休克,所以看一个城市如何应对污水这类“阴翳面”,便大概可推断其“文明”程度。
⿻⿻⿻ 广岛纸鹤塔 ⿻⿻⿻
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抨击日本在西方现代性思潮下,很快便甘愿扬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全面接纳西方科技带来的淘洗。所谓“礼赞”,只能算是谷崎在明治维新巨轮下的一点小唠叨,例如书中的〈厕所种种〉,便是在接纳现代抽水马桶时,期盼在细节上保留一点日本传统美学元素,例如想像冲水器的手把可否改为木制,可否不要令整个厕所充斥白瓷的光洁。倘若跟三岛由纪夫的剖腹自尽的抗议形式相比,谷崎只算是耍耍嘴皮子罢了。他所强调的“阴翳”就是他心目中传统美感的表现特征:“我们东方人善于在平凡无奇之处制造阴翳来创造美感。有首古老和歌吟咏,‘捡拾枝梗结柴为庵,拆解之后复归野原’,我们的思考方式正是如此,美不在于物体本身,而是在物体与物体形成的阴翳、明暗。一如夜明珠如果方到暗处会焕发光彩,曝晒在白日之下却失去珠宝的魅力,离开了阴翳的作用,美也将不再是美。”简言之,就是西方美学崇尚的大片光洁面,实在需要东方“阴翳”的衬托才能显得更立体和透现一种神秘感。
⿻⿻⿻ 广岛人孔盖 ⿻⿻⿻
爱到日本旅行的朋友,大概都体会过这个民族对厕具研发的用心:座厕配备了动态侦测,只要有人走近便会自动打开厕盖,并启动厕板内的发热功能;进行时又会播出音乐以掩盖如厕时发出的尴尬声响,又可按性别选择喷水幼管伸到哪个位置清洗;又可调校冲厕水量……这些都是谷崎所指的西方文化的亮白,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很成功地令国民对这些西方现代性中的强调的亮丽全盘接受,便科学成为了“伪宗教”(pseudo-religion),自己的传统仿佛变成了冲厕后的污水,给推到与平常生活无干的层面。谷崎其实是在呼唤如何将“现代性”和“传统”结合而成为“现代传统”。李兆忠在《暧昧的日本人》中指日本是个有洁癖成性的民族,而谷崎之呼唤阴翳其实也是为了更突显光洁的一面,换句话说谷崎是在追逐“光洁的阴翳”。
可能日本人也意识到自从明治维新后,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刻意忽略近乎我们平常人看待“污水”。大概因为这样,日本开始在“水渠盖”上绘画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图案,我想起初只是想为街头添色彩,但当要绘画一些代表自己城市、文化的图案时,便只有向“传统文化”方面着手。在小思的《一瓦之缘》中提及过日本出版的《路上观察学入门》,此书中提出了相对于“考古学”的“考现学”理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考察现在生活处境来丰富自身文化传统,换句话说,这亦是缔造“现代传统”的重要门路。“考现学”有点像小思提倡的“文学散步”,但“考现学”范围更广泛,也更琐碎,“考现学”强调的是让资料组织起来后,说不定可衍生出意义来;而“文学散步”则是以“文本”出发的考察。除了《一瓦之缘》,小思还在2018年出版了《日影行》(修订版),两本散文集都是以日本文化为观察对象,进而折射出自身中华文化不同棱面的光影,尝试从日本这个“可敬又可怕”的对手中,找到“自强”的方向。我读这两书后不禁想,这不就是我心目中的“人文学科”应有的含蕴吗?由于上述的文化阅历,我开始考察日本的“水渠盖”,看看能否领悟到“考现学”的观察窍诀和对自己的文化会折射出怎样的省思。
2 高松的人孔盖:日本民族性中的旋涡
在日本“水渠盖”被称为“人孔盖”,《路》书中收入了最先考察“人孔盖”的“考现学家”林丈二的报告:“这些孔因为是要让人进去作业的孔(这是英文的manhole直译而来),但路上也有许多孔,是人不用进去就能作业的孔,为甚么它们一概称之为人孔盖呢?根本就是个谬误。尽管如此,却没有一个正式的称呼来形容路上的盖子,令人觉得唏嘘。”我觉得只要将“人孔盖”视为“人文”的“人”便无须唏嘘,而那精致的,关于各地传统的盖面设计,可说是“光洁的阴翳”的体现,是在熙攘的大街上“挽救传统”的华丽补丁。既然地下的各种管道是“拯救文明”,令城市和城市的人可以呼吸,免于瘟疫蔓延的重要设施,那不如干脆叫它“文孔盖”,英文则是 “Civil-hole”,反正“Civil”除了“文化”,还有“民事”的含意。
⿻⿻⿻ 广岛的人孔盖 ⿻⿻⿻
除了林丈二,《人孔盖 :低头看脚下的历史艺术馆》作者石井英俊也曾对日本各地的人孔盖作详尽考察。“人孔盖”按图案大致可分为“地方色彩”(包括大自然胜景、历史建筑、相关神话和史迹)、特产(包括农产品、传统手工艺,甚至受欢迎的漫画角色)、特色活动(包括当地祭典、运动项目和传统表演艺术),全书资料详实,内容全面,只是不知为何看久了总觉枯燥,稍欠情致。我想如果能给“人孔盖”的阐述多加点人情味便更好了,我遂尝试以带有温感线条手绘代替如实反映金属冷感的实物照,然后再以“人孔盖”为中心延伸相关的风物故事。
⿻⿻⿻ 《影之忘返》内页图文设计 ⿻⿻⿻
在我旅日的印象中,人孔盖中涉及史事的属少数,可能由于复杂的来龙去脉较难在细小的盖面呈现出来之故。记忆中只见过香川县高松市的“源平合战”的重要战事“屋岛之战”凝定为源经义派出神箭手那须教经的挑战:在小船头立起“扇之的”(即在扇面绘上靶心,应该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是日本国旗的“日之丸”),并要一少女站在旁边。那须与一必须在远距离和晃荡的海面上射中靶心,不然便会伤害到少女。我不禁想少女是否那须的情人?就像席勒的剧作《威廉‧泰尔》(William Tell)所记事迹:神箭手威廉因反对暴政而被捕,当地总督要他在百步之外射下他儿子头上的苹果。威廉一箭便射落了苹果,然后对总督说:“如果这一箭没有射中苹果,那么第二箭便会射向你的心!”如少女跟那须并无任何情分,那须便不会像威廉那样道出威严又凄美的回话,诚然史事并非戏剧,我们不应抱持旁观娱乐的心态观之,只能说战事中出现如此富戏剧性的比试场面,也真的可视之为武士道精神的体现,怪不得时至今日仍会以“人孔盖”来凝定这个画面。
“屋岛之战”原来的战场在盛产乌冬的巑岐港口附近,传说源义经不理当时正刮着暴风雨仍决意从京都的渡辺港驾船绕过淡路岛到达四国再推进到屋岛。上述水道现在有全世界跨距最大的吊桥“明石海峡大桥”,连接本州的神户和淡路岛,另有“大鸣门桥”连接淡路岛和四国德岛县鸣门市。后者桥下有“涡之道”让游客近距离观看两股海流形成的旋涡。两座大桥堪称世界级工程,由于海峡常有台风吹袭,而且海流湍急,看着桥下的旋涡,便会想当天源经义下令冒着风雨向屋岛进发真的不知是莽撞还是勇锐。可能濑户内海的台风始终不及外海的规模,须知当日东侵的蒙古军亦是因为日本人称之为“神风”的吹袭而覆没。
日本高人气的长寿动漫《火影忍者》的主角为“涡卷鸣门”,其创作灵感大概是来自这里的旋涡,只是鸣门却非“水系”忍者,他属于“风系”忍者。他的绝技“螺旋丸”就是将内在力量(查克拉)在手掌凝聚成球丸状,然后像炮弹一样推向敌人,螺旋丸之后演变出如“螺旋手里剑”等许多不同招式,基本原理还是脱不掉旋涡的凝聚。《火影忍者》的时代背景虽属虚构,包括了五大忍国割据,颇像平安时代的日本,经“屋岛之战”后,平家将濑户内海地区拱手让予源家,加速了平家的覆亡。李长声在《日边瞻日本》(或《哈,日本——二十年零距离观察》)中的〈日本的内战〉如此收结:“日本古典文学有一类军纪物语,专门写内战故事,最有名的作品是描述源平争霸的《平家物语》。开篇有云:‘祈园精舍之钟声,有诸行无常之响;沙罗双树之花色,示盛者必丧之理。’而中国《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也说‘是非成败转头空’,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豁达多了,完全是现世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中日史观之不同。”换句话说,中国史观乃重现世,所以显得豁达?那么难道日本史观是重超世?所谓“示盛者必衰之理”,可视之为武士道精神的一种体现,像樱花那样在最灿烂的时候殒落,不啻亦是“光洁的阴翳”的追求,甚至可跟“大东亚共荣圈”的“共荣”理念沾上边儿。
⿻⿻⿻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儿童和平纪念碑”。纪念碑是纪念一位名为佐佐木祯子的女孩——她于一九四五年广岛原爆幸存下来,以为该有后福,怎料十二岁时因辐射后遗症患上白血病。祯子发病后听到千羽鹤的传说,开始以包装药物的纸来折。如果纸太小,就用针头来折,最后真的完成了千只。可惜她的愿望没有成真,并于一九五五年十月病逝。本来她的幸存为人带来美好愿景,她的早夭因而令人分外伤痛。祯子的同学发起建立纪念碑,引起广大回响,人们纷纷捐献。纪念碑终于在一九五八年建立,纪念她和原爆中罹难的儿童。 ⿻⿻⿻
只是日本人却又对极至的“荣”和“盛”感到恐惧,并非真的能像赏樱那样淡然接受。为了消弭落单的恐惧,还得强调“共”,“共”就是“大和民族”中的“和”的含义—— 根据日语字典《广辞苑》,“和”除可解作“温和”、“和睦”,还有“调和”、“团结”,甚至“使一致”的含意。而那个“使”字更是可圈可点,究竟怎个使法,用多大力度去“使”?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为右翼鹰派人物,很积极参拜靖国神社,他在1997年访问中国沈阳的“九一八纪念馆”时写下“以和为贵”四字。这表面上是叫双方建立互信尊重,但我总是主观认为,从桥本狡黠的笑容看来,他写下的那“和”字仍脱不掉“共荣”中“使一致”的含蕴。这种盛衰惆怅和踌躇的情绪可能就是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心态。旋涡,正是这种矛盾意绪的最佳象征,可说是日本“暧昧”民族性的显影。潘乃德(Ruth Benedict)在其人文学名著《菊花与剑》(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中便如此精准地概括了日本人的矛盾特质:“日本民族无与伦比的兼具了下列各种性格: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3 广岛的人孔盖:千羽鹤的奉纳
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暧昧的日本的我〉中,便道出了这种矛盾的民族特质将日本推向怎样的窘态:“日本的现代化,被定性为一味地向西欧模仿。然而日本却位于亚洲,日本人也坚定地,持续地守护着传统文化。暧昧的进程,使得日本在亚洲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而面向西欧全方位开放的现代日本文化,却无没有因此而得到西欧的理解,或者至少可以说,理解被滞后了,遗留下阴暗的一面。在亚洲,不仅在政治方面,就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日本也越发处于孤立的境地。”大江所说的“阴暗面”跟前面提及的谷崎的“阴翳”不同,谷崎指的是相比于西方的“光洁现代风”,东方传统文化所突显的陈旧“暗调”特质,而大江所指的则是既然已全面拥抱西方文化,为啥总是不被当作自己人而生的愤恨情结。带着这样的文化迷思去考察广岛的人孔盖,便会让你进一步体会到暧昧情结如何勒痛了日本人的神经。当你踏入广岛,你会因其重建的勇毅而心生敬意,就像置身波兰华沙,你仿佛看见好不容易镇定下来的心神,谦卑蹲下,默默捡拾可重用的材料,不时吹吹拨拨,轻抚端详瓦砾上的细致纹理。只是广岛比华沙更强调自己受难者的角色,在和平纪博物馆内也没有提及自己的侵略行为,只强调西方原子弹的残酷威力和广岛市民如何坚忍,其实是将“示盛者必衰之理”粉饰成“樱花雪”飘落的凄美场面。
在广岛的和平纪念公园中有一座“儿童和平纪念碑”,是由佐佐木祯子这位女孩的塑像托着纸鹤,远看竟犹如耶稣给顶在十架上。她是原爆的幸存者,怎料时因辐射后遗症而患上白血病。祯子发病后,听闻了“千羽鹤”的传说,期望折出千只鹤后便能如愿康复。那时物质匮乏,连纸张也不易找到,祯子便用各式各样的包装纸来折,和平纪念博物馆内也展出了她所折的纸鹤。她的故事引起了很大的回响,于是千羽鹤便逐渐成为广岛的象征,连人孔盖上的图案也是一串串的千羽鹤。倘若人孔盖没有上色,真的不易看出那是祈愿用的“纸鹤串”。和平纪念公园内的“供养塔”旁便有一个“鹤奉库”挂满了来自各地小学的千羽鹤。而在原爆拱顶附近则有新建的纸鹤塔,离开原爆点只有100米距离。塔的11楼有整座楼高的透明管道可让游客将祈愿的纸鹤掷下去,如此纸鹤便会不断累樍,我参观时纸鹤已积到三层楼了。
⿻⿻⿻ 富山市松川|樱桥上的人孔盖与风景 ⿻⿻⿻
广岛的千羽鹤因连系上祯子的遭遇,份外惹人怜惜﹐稚子的纯真特别能唤起人类的同情心,更可将成年人发动战争的罪责推远,将“以和为贵”从“使一致”推到“和谐共处”的一边。事实上,千错万错,都是成年人的错,稚子无罪更无辜,,以此宣扬和平,确实有效,但愿“稚子之死”不是“光洁的阴翳”的表现剧目,更不是成人推却反思之责的策略。我想起在长崎看过一本绘本,当中的一个跨页图,像狄更斯《圣诞颂歌》中漫天鬼魅飘荡的场景,炙热的辐射波中同样飘满透明的灵体,你不会忍心说那象征臭味,因当中全是胖胖的脸蛋儿。广岛的人孔盖中有一款颇常见的是穿着棒球装的鲤鱼队Carp娃娃,而此娃娃形象也跟不少商品拍合起来,最典型就是一向主打小孩奶类食品市场的不二家——广岛给打造成重视年轻一代的活力城市。最近广岛和长崎两个原爆重建城市居然给日本人自己选为最宜居城市。今年2020年香港文凭试的历史科有一道要学生评论“日本侵华是利多于弊说法”的考题而閙出一场热烘烘的政治风波,最后考试局被迫承认题目偏颇,得撤消题目。我不禁想如果给广岛年轻一代出一道历史题要他们评论:原爆对广岛发展乃利多于弊的说法,真的不知那些长大的胖脸娃娃会怎个答法。
⿻⿻⿻ 姬路市大街的人孔盖|松川沿岸所见的两种樱花 ⿻⿻⿻
关于“日本侵华”这个话题,我便想起小思的〈靖国神社内外(一九八二)〉(见《一瓦之缘》,香港:中和出版,2016)中谈到日本政府窜改教科书之举写道:“日本人是群性很强的民族,在国家整体中,日本人会失去‘个人’。现在‘无事’状态,他们还会个别地表示自己的意愿,一旦‘有事’,他们会毫无异议投入整体行动中,而在他们立场说,这也是应有的本份。因此,我们只有自强,才是自救的好方法。”小思写过几篇关于“靖国神社”的文章,指它是“最能显示日本侵略野心的温度计”,她也曾嘱我要去看看,就像当年左舜生老师提议她要去看看一样。但不知为何,我至今还未曾去看过,我也曾问自己为甚么不欲去看。难道是为了杯葛供奉在内的东条英机?可能我是接受不了连“无事”状态下日本人也表现出撇弃个性、拥抱共性的决志。每次想到这样的决志曾为人带来何等巨大的苦难,我便不欲去看,或许我是更害怕面对自己民族的不争气,由此我不得不佩服小思的勇气。
4 金刀比罗宫的人孔盖:“个性”与“共性”的牵扯
如果说日本的神社最能表现日本人的“共性”,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全日本有多达八十一万所神社,仿佛都有着划一的格局和氛围。到过日本多次,也参观过不少神社,其中香川县的金刀比罗宫是给我较深刻印象的。金刀比罗宫原来是类似香港的天后庙,历来广为渔民、海员等祈福参拜,所以每年都会举行祭典超渡于海上殉职的海军,二战前是告慰日本海军的亡灵,战后则是为海上保安厅殉职者而办。它没有像靖国神社那样,在死后依然给政客缚在地上用来摆姿态、争筹码。跟天后庙不同,它不是建在海边,而是山上,大概这样才能让人看到较宽广平静的海景,而不是近岸因水浅而频生的浪头簇拥的汹涌。由山脚到山腰的本宫要先走785个阶级,当然游客可选择乘车到半途才拾级而上,只是多数人会选择从山脚起步,走足全程,当作给自己的考验。半途上所见的人孔盖设计是挑夫摃人上山的情景,看见时我还心谙:既然怕辛苦,不愿付出劳力,又何必来祈福?加上沿途还有许多小店,边逛边拾级而上,也不觉怎样辛苦。怎料,回程下山时却见一位孕妇腼腆地坐轿上山,大概是来祈求生产顺遂,我当下才恍然大悟—— 如果将自己或小撮人的“个性”强硬变成了群族的“共性”,便会出现许多的歪曲和伤害。那么,靖国神社非但是军国主义的“温度计”,更是在“无事”的太平里呼唤“共性”的扩音器。
⿻⿻⿻ 姬路市人孔盖|姬路市市花|大天守阁 ⿻⿻⿻
金刀比罗宫的吉祥物之所以是“狗”乃因江户时代庶民被迫服膺那种“共性”而禁足,不能外出,所以只好将要祈福的木牌挂在“代参犬”的颈上让牠们将之带到神社。现在神社内也有小狗护身符出售。代参犬的忠诚和服从,可能亦是令“共性”轻易给掺入侵略野心的原由。阿列克斯‧科尔(Alex Kerr)在《犬与鬼——现代日本的坠落》中以中国《韩非子》的寓言来概括日本社会的困境—— 话说中国古时有皇帝问宫廷画师:“甚么易画?甚么难画?”画师答:“犬马难描,鬼魅易画”科尔所指的“犬马”就是平常生活中都见到的处境,而“鬼魅”则是没有人见过的未来愿景,如果套到本文的讨论话题中,那么前者便是传统文化的保全,后者则是像当日“明治维新”给国民描划全面拥抱西方的美好画面。而日本国民像“代参犬”一样的忠诚,往往令那“共性”变质:“日本政治体系在实际运作中的权力是相当隐性和排他的,国民不敢说不,而庄家注定是最终的赢家。尽管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内的一切似乎依然顺利地进行着,这正是所谓的‘谜’。充满敬意地叙说日本政府如何巧妙而轻盈地带领国民神奇地避免了一切不和谐,越过那些令西方饱受困扰和煎熬的一个个市场深潭,诸如此类对日本治国之法的赞赏有加的作品就更多。然而,正当日本研究家们‘啧啧’惊叹于这台润滑极佳的引擎如何高效自如之时,却根本未注意到整艘大船正驶向岩礁。”这大概就是“共荣圈”为何“共”出这样的大灾难来,给别国弄出“大屠杀”的惨剧,给自己弄出“原爆的哀歌”。只是这种躲在大江所谓的“阴暗面”中的鬼魅愿景强求“共性”的特质难道是日本独有的文化病症吗?如此诊断描述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也似曾相识吗?
⿻⿻⿻ 《影之忘返》内页图文设计 ⿻⿻⿻
5考察的感悟:照亮“犬马”的“高灯笼”
由于金刀比罗宫附近有着漂亮的樱花隧道胜景,所以人孔盖周边围着樱花图案。对于日本各地的樱花隧道,我确实相当迷醉,尤其美煞的是映衬着富山松川岸边高台上的富山城。这些城池明明是根据唐朝建筑兴建,现在却又像神社一样,在日本不断衍生变成了地道的日本文化环扣。姬路城是日本境内的“三大名城”,它可说成为整个城镇的中心,由于它的形态像白鹭,所以“鹭草”亦成为那里的“市花”,那里的“人孔盖”也以这种澹雅高贵的花貌为图案。鹭的形态和品德可说已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图腾,市民都努力用心守护着这座“光洁”与“阴翳”相互映衬的传统文化结晶,我心中不禁想起如此唐风的建筑在中国可说已所剩无几……
⿻⿻⿻ 富山市人孔盖:立山三山和奶蓟草图案|越中反魂丹:池田安兵卫老铺 ⿻⿻⿻
当我看见轻井泽人孔盖上的白桦树构图,不知为何,我想起大学时一位老教授的话:“被迫下乡那十年不断砍掉原生的树,栽种经济价值高的橡胶,那十年除了很成功地破坏了海南岛的生态外,一事无成。”我便感到茫然,可能这正是大江口中所谓的暧昧的茫然。当我看到富山市整整一世纪售汉方药品的池田屋店外的人孔盖上是制药用的奶蓟草图案围边的设计时,我便不禁唏嘘,虽说为了推行明治维新,这民族高呼了“脱亚论”,全面拥抱西方文明,却始终还没完全甩掉汉方成药的研发,我们则近二、三十年发觉有利可图才开始将之系统化。最近甚至传出想立法禁止市民批评中医药疗效,违者当作“寻衅滋事罪”论处。在池田屋中看他们制作“越中反魂丹”功序,还是手作程序居多,都不见得现代化到那里去,但我们到日本往往会买汉方成药,在不少药妆店都特设退税柜位给我们这种中国游客大批买货。感觉就是想体验唐朝风范,现在得去京都一样无奈。我曾访问过一位内地来的同事为啥这样喜欢买日本成药,她很决断地答:“谁叫我们连奶粉也会令孩子变大头娃娃!”常言道看一个民族如何对待下一代,便大概可推测到它的未来。记得在绘画这人孔盖时,脑中不断浮现鲁迅《药》的种种象征:华老松为了救治儿子小栓而去弄来人血馒头,悲哀不是老有老栓塞,而是原来“小栓”还是会同样变成“老栓”。
⿻⿻⿻ 《影之忘返》内页图文设计 ⿻⿻⿻
日本境内有许多千奇百怪的博物馆,东京便有“排污系统博物馆”,向参观者展示自己是如何使城市免于“栓塞”,不会像狄更斯时代的泰晤士河畔两岸弥漫着恶臭。参观者甚至可以深入地底,人孔盖的下方,站在大污水管道的天桥上看污水淌流,头上是分析各种气体的量度计。日本人对于“难描”的“犬马”问题也不是一味回避,他们拥抱西方后,只要肯回头关顾,他们的“共性”便会化为对公共的细意关注,即使是“犬马”问题中最最厌恶的排污问题,也会描得出色。小思呼吁了解日本后要自强,很对,但焦点不要只放在“强”字上,重要是“自”,如何贡献一己之力,共同应付难描的“犬马”问题,但与此同时,却又必须保有自我,能够独立思考,不要在“共性”的主旋律中,埋没自己的唱调,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创意排解难点,精进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在“难描”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描得细致,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在“共性”上发挥的作用,可能这才是最接近我心目中“人文学科”的定义。正如《火影忍者》中的涡卷鸣门常挂嘴边的话:“护卫牵绊,就是我的忍道!”
⿻⿻⿻ 《影之忘返》内页图文设计 ⿻⿻⿻
在香川县松川旁的人孔盖上有类似神社“常夜灯”之物,但体积要大一点,这在松川沿岸都会见到,令我想起香川县琴平的“高灯笼”,它不过是明治维新前的灯塔。顾名思义,它不过是个点火的大灯笼,与现在运用强力电灯泡的灯塔相比,便成了“小矮人”,但它站在被淘汰的时代边崖上,却依然不亢不卑地展现自己的姿态和价值,我于是写下了〈高灯笼〉一诗,末节大概就是我对“自强”的“自”字的诠释:
面对充满光害的天空
我不过是个灯笼,给傲骨撑起
不易转向,偶然碰上穿梭时空的古魂
我便是一尊矮灯塔,不再点亮的窗
像待补的网罟,在未蒸尽的濡湿中
殷殷诉说空虚才是自由的谥号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标题为编辑撰写】
书名|影之忘返
作者|刘伟成
出版|中华书局(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