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蓄水池|“罗马式拱”说法不算错但听上去像“美式汉堡包”
编按: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历史与知识不是一天就学会的。大家都在努力地为香港历史填充,你有你为标竿编历史,我有我为感情谈建筑,各自各精彩。近日,社交媒体发挥民间力量,从地名考据到建筑知识商榷,无一不精彩。本版获 Facebook 专页“一楼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授权转载 。
文:一楼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
传媒不断用古罗马式来描述主教山蓄水池。有些甚至说罗马拱、罗马柱等等。
首先,蓄水池的柱子并不是罗马柱。罗马式建筑物柱子继承了希腊三式,再发明了一款“Composite Column”。而希腊人的数学理论就完全表现在这些柱子身上。
每款柱的直径、形状、纹理、柱座及顶冠都有严格比例,不可随便改变。蓄水池中的柱子,只是功能上需要,利用香港既有建筑砖石物料建造,和罗马建筑风马牛不相干。
不过,古罗马人的确特别喜欢“玩水”,因此在水利工程上是先驱,而蓄水池“Cisterns ”在很多城市,甚至罗马贵族的大别墅,例如 Hadrian's Villa 都会见到。
蓄水除了主要是为了提供饮用水外,也供水给喷水池、花园内的园境装饰等等用。因为罗马人基本上只用拱“arch”作为大型建筑结构的承托系统,所以拱式结构,包括拱顶“ vault”就是地下蓄水池的唯一建筑结构方式,别无它选。所以用“罗马式”来形容这个蓄水池还是相对贴切。
至于香港建筑物有没有罗马人发明的 “Composite Column”呢?这款柱是五式中最考工夫的一款,基本上合并了 Ionic 和 Corinthian 的柱冠,,雕工复杂,非常细致。笔者印象中,只有一栋非常古怪外型大厦的入口有。就是第一代的东亚银行!
讲完柱,讲下拱(Arch)。
多份传媒用罗马拱来形容蓄水池结构。的而且确,拱去到罗马人手上被发扬光大,但罗马人并没有发明拱,他们只是继承了“Etruscans”(一个比古罗马更早的意大利半岛文化)所用到的建筑技术。
历史学者很少说“罗马式拱”,正如大家不会说美式汉堡包一样,因为汉堡包已经包含了美国意义。在古罗马时代建筑,拱只是一个建筑结构名称,是建筑物的一部分,不过因为有其重要及必要性, 拱 “Arch”这个字变得和建筑息息相关,例如:“architecture”,“archetype”等等字眼。
“拱”这个结构能够发扬光大,主要因为罗马帝国强大,很多防御及民间工事都用拱作为基本结构元素。一直发展下去,在不同地区文化才衍生出不同类型的拱。例如中古时代歌德式尖拱 “Gothic Arch”。不过必须指出, 拱在其他历史文明中也曾出现,只是罗马人首先玩得尽,玩得叻,历史功劳俾哂佢地!
为什么拱重要?因为有拱才有拱顶(Vault),及圆穹 (Dome),没有这些演化,就没有精彩的西方建筑文明出现!
回到蓄水池,公平一点评论,蓄水池的结构真的平平无奇,只是一排列的拱,支撑著十分扁平的拱顶(vault),而且顶部(vault depth)空间不足,证明原本并没有想到有大量泥土树木绿化在池上。可以说是十分简陋的处理。不过不过不过,arch+vault 一起,就制造出极奇妙的空间效果,包括节奏感,光影感,层次感, 这个就是罗马人聪明之处,亦是蓄水池空间漂亮美妙之处!所以欣赏蓄水池要看整体,单说什么罗马柱,罗马拱没有意义。而且据说以前尖东某夜总会内都有不少这类罗马柱+罗马拱装饰!
最后,香港建筑物有没有的漂亮圆拱及拱顶呢?有,铜锣湾天主教基督君王小堂,跑马地圣玛加利大堂!
【本文获一楼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授权转载。标题为编辑撰写】
延伸阅读——主教山蓄水池|无人视察亦无人负责 俹簁又有乜好怕㖞?|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