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华人百年流徙 《流徙之女》看新一代问“我是谁”
移民是近来大家多了讨论的问题。
百多年来,华人为了生存而漂泊流徙,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先辈的影子,也见证一代代人在生存与寻根间的纠结。去与留、散与聚,所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当下看由“一条裤制作”制作,胡海辉执导的舞台剧《流徙之女》,探索华人流徙与寻根之旅,别具时代意义。
文、摄:赖家俊
《流徙之女》是本年度“赛马会艺坛新势力”表演项目,每年这个艺坛盛事都会严选数个曾在海外巡回公演,备受好评的表演创作在香港重演。
故事改编自英国餐馆Sweet Mandarin老板Helen Tse的回忆录,讲述主角家族由广州、香港和英国三地之间的流徙故事。Helen是谢家现居英国的第四代后人,上世纪初她的太公为生活从广州南来香港开酱油厂,可惜家道中落,太公的女儿(即Helen外婆)在香港为英国人家庭当佣工,顺势跟老板去英国,谁知自此长居异地。Helen自小在英国长大,一直不喜欢华人身份,一次与外婆回乡探亲,听到上一代人的流徙历程,打动她毅然放弃执业律师资格,拿起镬铲继承祖业,钻研祖传珍味,与姐妹开设餐馆,却从而掀起两代人间的新一页。
“你要离开一个地方,身处一段距离,你才会特别意识自己身份是怎么?”
2007年在英国进修的胡海辉,身处异乡难免怀念香港种种,并开始关注海外华人社群,更以此为功课题材,在这背景下找到Helen的回忆录。
大约2010年左右,香港开始掀起怎么是香港人的讨论,当时是以中国为对照的架框来讨论身份认同。胡海辉从事舞台创作多年,他希望创作能立足舞台,放眼社会,唤起大众去反思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那几年创作了“流徙三部曲”系列,以少数族角度从三个不同故事去探讨“我是谁”这议题,而《流徙之女》即为其中一部,2015年至今已三度公演。
人在异乡,胡海辉深深感受到食物是华人文化凝聚一个重要元素。在这次剧作中,虽然场景是英国和广州两地,但香港这个隐藏场景,贯穿剧中上一代人成长和流徙经历。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华洋杂处,亦中亦西,很容易找到世界各国的美食,各地的人们透过食物分享了大家不同故乡的经历。
“记得看Helen的食谱,除了收录了每个菜式的所需食材外,还附了一篇短文分享这菜式背后,与Helen一家有关的生活逸事。食物除了满足口福之欲外,本身亦具备色香味元素,直接冲击人类几个感观部位,大家在享用食物时,往往也勾起与亲人间的点滴回忆。”
说毕,胡海辉轻轻一触旁边的大圆桌,这是首演时留下来的道具,一张圆形的饭桌也是华人家庭的独有家具。“虽然西方也有一家人聚餐的时光,但华人家庭特别重视聚餐时间,仿佛像举行一个仪式。”
人在异乡共享相同文化习俗
对饰演Helen的罗正心而言,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也让她体验到人在异乡别是一番滋味,身处海外所遇到的华人,甚至人数更多的亚洲人,大家都在分享相类的文化习俗。
“父母送你到外国留学,本意是想你接触更多洋人。但人在美国,很自然是去亲近当地的亚洲人,在黄皮肤的人上可以找到亲切感,大家还会一齐过中秋,吃香港少见的五仁月饼。大家在他乡所过的习俗,可能比在香港更传统。”
以华侨为题材的舞台剧,故事背景在英国,胡海辉表示如何整合演员间的发音是最大困难。例如罗正心说得一口流利的美国口音,但另一位主角却因有留学英国经验,发音较近英国口音,而同场其他演员却又有说港式口音,所以剧团专诚聘请了语言导师,指导各演员的发音,让大家更贴近角色设定。
罗正心表示口音是一种文化特征,例如美式口音较让人感到活泼俏皮,英式的却是令人觉得含蓄内歛。文化遗存会以不同方式体现在每个人身上,首次担任舞台剧主角能遇到这挑战,是难得的经验。
【舞台剧详情】
赛马会艺坛新势力—《流徙之女》
日期 / 时间:
09.10.2020(五) 19:30
10.10.2020(六)19:30
11.10.2020(日)14:30
地点: 上环文娱中心剧院
原著:Helen Tse
编剧:郑廸琪
导演:胡海辉
演员:
王晓怡、高少敏、袁巧颖、罗正心、谭安婷*、苏育辉
*“艺术人才培育计划”是由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