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古时大画家也要画假货的名画?
【艺文编按】《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留下的惊世画作,世界不同的博物馆都有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但展示出来的作品都是仿制品,有一些仿制品更是错误百出,例如有宋朝的场景出现清朝的建筑等问题。可是,为什么博物馆都会收藏这些仿制品,古时的知名画家又为什么要画仿制的《清明上河图》呢?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这本书就会逐一解说以上问题和逐一解说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本文出自书中“第一章 《清明上河图》乃惊世画作”。
二○一一年的上海世博大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但是中国当今的需求,其实也反映了中国一千年来的追求,并通过3D多媒体大萤幕动态的将北宋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图》,以创意的动画方式向近亿的中外参观者展示: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北宋已懂得城市应如何发展才可以令生活更美好。
惊叹一:一千年前的城市面貌与生活的重现
这幅宽二十四点八厘米、长五百二十八点七厘米的绢画,大概创作于公元1111年一1120年间,即十二世纪初。这时北宋自开国(九六○年)以来已经历了约一百五十年的相对的和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达至历史高峰,加上科技的进步,令不少中外学者认同:此时的北宋已是全球经济最发达、文明最为昌盛的国家。而在地区发展上更体现为高度的城市化和崭新的城市。据一些历史分析,北宋末中国已有四十六个人口十万以上的城市,加上为数更多的中小城市及镇,当时的城市化率可能已达百分之三十,这与近一千年后,即一九九○年代的中国差不多。
这幅近一千年前的巨画,通过精心布局及选材,内中包括河道、城门、树林、远近山、六百八十四个人物、九十六匹畜牲、一百二十二座房屋、二十九艘船艇、十五辆车,二十多家店舖及八顶轿等。它加上高超缜密的写实及艺术手法,有机地将这些原素贯通,构成完整故事,使人好像处身当时的汴京,感受到北宋当日的城市状况及生活。甚至有人说:它“不是照片、胜似照片”,其心理与视觉体验是震撼的!这样一幅如实地反映一千年前的城市生活的艺术画作的确是中外无双,令人惊叹。
惊叹二:一纸绢品竟能在近千年无数次转手中保存下来
现存于世的古代文物珍宝,多是金石制品,如石、玉、金银等器皿。古书古画而能留存至今的极为罕见。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大型长卷,能千年之后仍然幸存, 足以令人称奇。更使人不可思议的乃这件被北宋皇帝收藏而且被评为“神品”的珍宝,一直成为政权交替及官商争夺的目标,屡易主人至少二十多次,竟然能被神奇地保留下来。不但如此,通过画背的题跋、题诗与印章,我们可以较详细地知道它经历过多少次的风险与兵荒马乱。一张古画能有这样详细的流转记录,令人拍案惊奇之余,亦挑起无限的感慨。
七次进宫、六次出宫
画作大约成于北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间而被收于宫庭内府。一一二六年金兵攻破汴京,虏走皇室、大臣等数千人及宫廷珍宝文物北返,北宋亡。《清明上河图》亦随之而入金朝内府。不知何故何时,画卷流出内府,被张著于一一八六年购得,时为北宋亡后六十年。之后,画卷又重入元朝内府。一三四三年元朝内侍以伪作换取真本并将它转卖给私人,再经二人之手后于一三五一年再由杨准购得。因此,它在作成后二百年间便已历尽沧桑,三次在内府收藏,三次流出宫外,至少被四个私人收购过。
元朝最后一位购得《清明上河图》的是周文府,时为一三六五年,三年后元亡。之后,画卷在民间流转了近一百三十年后,不知经历过什么人,至一四九一年时被明朝的朱文征、徐溥拥有。后经李东阳、陆完、顾懋宏、严嵩和严世藩父子分别拥有后,终因严世藩于一五四二年被抄家而再入内府,结束了在民间(自公元一三四三年开始)达二百年的流转。
明朝最后一位有记录的拥有者乃太监冯保,据他自跋乃是他在一五七八年时窃为己有。自后,画卷又再流落民间,到清朝乾隆年间再入内府,因此明亡后亦有近二百年的另一次在民间流转。乾隆年间亦有两次短暂地被私人陆费墀和毕沅所拥有。至嘉庆年间(一七九六︱一八二五)画卷再度入宫收藏,并留在“清宫”直至末代皇帝溥仪携画出宫为止。其在清宫时间大约一百五十年。自一九四五年后至今则一直由国家收藏。
因此,在近一千年间,《清明上河图》七次进宫或由国家收藏,六次出宫;此外还被有记录的十五位私人收藏者一度拥有。其间有约三百七十年留落民间而不知被谁收藏。经历这样的坎坷,而画卷能保存下来,真乃民族之大幸、中华文明之大幸、世界艺术之大幸!
惊叹三:真本赛过多少赝本、伪本
金朝张著作为此画第一位私人收藏者,他在画背的题跋提到当时向氏的《评论国画记》有云:“《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虽然向氏之书,现在已经见不到,但元、明的藏者并未有任何异议,可以推论:至少在金、南宋、元、明间,《清明上河图》是一个在上层阶级广为人知的稀世珍宝。亦正因如此,它成为皇帝乃至达官贵人搜罗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些“向钱看”的画工的伪造对象。
伪作多如牛毛,有些竟价值连城
宋代造假之风盛行,元亦如是。明清两代名画造伪更达高峰,尤以所谓“苏州片”,即苏州画工的伪作,更为流行。明朝李曰华曾说过:“京师杂买舖,每《上河图》一卷,定价一金,所作大小繁简不同。”因此现代历史学家童书业认为,宋代以来,其摹本可能有“千万数”。我个人同意他所指出的数字,但不认同这些是摹本。因为真本一直以来被秘密收藏,能一睹真迹者非常罕有。现能见到的一九七○年代前的赝本、伪本,都是凭道听途说,加上臆想附会而创作,顶多是某程度的“仿本”,绝不是临本及摹本。
有些较古旧及画工较好的赝本、伪本,亦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包括了刘渊临提及的十七种、陈诏的二十种、杨东胜列出的五十种,日本人古原宏坤说的四十一种和野岛刚的五十种。其实这些多以元伪本及明代仇英的伪本为底本。“清院本”(雍正时开始由内宫五大画师绘画,至乾隆一年完成)因为时代较晚及一直藏于深宫,一九五○年前仍少有人知,它成为“仿伪”的对象也是因台北故宫在对它大力宣传之后才出现的。后者通过大量的印刷,甚至有明信片、邮票及儿童读物等,影响所及,还有不少人以为是真本。
一九五○年代中期后《清明上河图》真本的临摹本才开始出现。最著名的乃由国家委托荣宝斋及故宫博物院古画描摹专家冯忠莲花了前后二十多年才完成的临摹本。不可星数的以纺织、人工刺绣、剪纸、印刷、绘画等方法造成的其他摹本、仿本,即以此为底本,其已出现及被收藏的数目恐多至难以统计,应已超过自金、元以来的全部伪本的数目。
世界级名画中被伪造的赝本及伪本而被皇帝及国家级博物馆珍藏的,《清明上河图》在数量上及涉及的收藏国家上,堪称世界第一。这情况使人震惊,并且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
伪本、赝本与仿本、临摹本有什么分别?
伪本的历史价值当然很难谈得上,尤其当它们根据臆想和道听途说创作,只能反映它们所造画的明清时代的特色,特别是明清时代苏州的城市面貌、舟船、车辆、人物服饰等。更由于它们缺乏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性,甚至也缺少对当时(明清时期)社会的深入观察与思考,缺少了历史的庄重、严谨,也少了生活的情感与沧桑。真本《清明上河图》如何在这方面刻画得入木三分、独领风骚,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并会在下面章节展开。
从艺术风格看,明代仇英一派的青绿设色、清院本的鲜明浓艳,都与真本的古朴沧桑和风霜感相去甚远。有评论者认为:伪本多主次不分、重点不明、散漫、软弱、委琐、平庸杂乱,缺少贯穿始终的布局和大气。我们将真本与元伪本、明仇英本及清院本作一比较,就能了解,伪本缺乏反映北宋社会的历史价值,其艺术水准与真本比较亦高下自见。
简单说,赝本画的都不是宋代,不是汴京,也不是清明节,它们不是反映宋代城市及宋代城市文明的写实画!
惊叹四:“动态清明上河图”迷倒多少众生
二○一○ 年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覧会”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世博”首次落户在历史悠久及城市文明高度发展和连续不断的中国。中国亦珍而重之,选取了目前全世界都关注的城市进步与生活幸福的相关意义为其主题,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究竟理想的城市会是怎样的?它如何能令生活更美好?中国主办者因而列出了以下五个副题,以引导人们寻找答案:
1.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2. 城市经济的繁荣
3. 城市科技的创新
4. 城市社会的重塑
5.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上海“世博”一共有二百四十多个国家参加,从多元的角度展示了它们对城市历史及城市文明的看法、个别城市目前的状况,及对未来城市的期望。世界各地前来观看展覧的群众达七千三百零八万人次。由于在二○一○年全球人口已有一半居住在城市,同时城市也产生了全球生产总值的八成,城市化及城市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关心的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来看,《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内容已超乎艺术范围,不少人在探究它所反映的城市化动力及城市管理及市民生活等方面,能否对目下的城市议题,提供有用的启发?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第二版)》
作者|薛凤旋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本书内容获“中和出版”授权转载。】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