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美少年】男性都倾慕的美貌 魂断威尼斯葬送伯恩一生?
编按:《怪你过分美丽》不只是一首歌,也是伯恩.安德森一生的写照。他拥有惊为天人的美貌,却因为这副脸孔而一生受困扰,难道美丽真的会害人?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更多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长得美也是罪?伯恩.安德森(Björn Andrésen;1955年-),来自瑞典,于1971年意大利电影《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饰演美少年达秋(Tadzio),以摄人心魄的美貌一鸣惊人,自此被誉为“世上最美少年”。
《魂断威尼斯》讲述古斯塔夫.冯.奥森巴哈(Gustav von Aschenbach),一名居住在慕尼黑的中年作曲家,在威尼斯渡假时,遇到了14岁波兰少年达秋,并为其倾倒众生的美深深着迷,不能自拔。以致他后来当霍乱蔓延时,未能及时离开而丧生异国,可谓达秋拥有着“致命的美”。
电影中描绘奥森巴哈对达秋的倾慕,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同性爱,二是出于对精神上的青春美的追求,较为意象化,无关性别。然而,两人在电影甚少实际触碰,大部分都是观众从奥森巴哈的目光,透过导演卢切诺.维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的镜头拉近(Zoom in)和拉远(Zoom out)技巧,了解奥森巴哈对美少年的柏拉图式迷恋,及强调达秋如希腊雕像的美。而如此绝色的美也只有伯恩能当之无愧了。
当世界媒体从银幕上欣赏到伯恩扮演的达秋,“世上最美的少年”(Most beautiful boy in the world)便成为了他的标签,并在电影史上烙下永生的美。可是,伯恩并不喜欢这称号,强调自己只是普通人,亦不愿人们总把他与同性恋连系在一起。这很大程度因为他出演《魂断威尼斯》时只有15、16岁,并没有心理准备,在如此年轻便备受瞩目。加上自该电影上映后,同性的目光愈加热烈,如摄影时导演带他到同性恋酒吧,他没有获适当照顾,体验被众人觊觎的恐惧,使他感到不舒服。往后传媒亦常先入为主,视他为同性恋,他对这些传闻应付得疲惫不堪。而且在道德伦理的原则上,他也反对恋童癖。可见这电影对于伯恩是“黑历史”。
再者,在功成名就背后,伯恩渡过了孤独的童年,先后经历被父亲抛弃、母亲自杀,而现实生活中他亦不懂如何与女孩子交往。
为摆脱刻板形象和发展最喜爱的音乐事业,伯恩曾远赴日本,录制过两枚CD,四首歌。讽刺的是,据说日本人特别是漫画家,仍从他美少年的形象取得灵感及受到很大影响。后来不断尝试进行各种音乐活动,也没有太大回响及关注于他的音乐才能,人们只关心“世上最美的少年”。
他尝试从舆论中消声匿迹,过平静的生活,但作家杰曼.格里尔(Germaine Greer)在她的书《美丽男孩》(The Beautiful Boy,2003年出版)的封面,在未得到伯恩允许下,用了戏中达秋的相片作封面,令那像梦魇的“美少年”,又出现在人群眼中,使伯恩十分愤怒,感到被“利用”。
对美的崇尚是自古皆是,但当拥有脱俗的美,不免招惹流言蜚语,被外表的美局限了对自己内在的认识。伯恩一生努力摆脱“美少年”的称号,展示自己不同的才能,是为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流于表面。但笔者认为若天生丽质,也不必要心生抗拒,可充分运用或顺其自然,如珍妮花.琳恩.康纳莉(Jennifer Lynn Connelly;1970年-),虽自小因美貌而闻名,但在2001年的《有你终生美丽》(A Beautiful Mind)中饰演魅力十足的妻子艾莉西亚.奈许(Alicia Nash)后,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演技开始得到大众认同,证实不只是一个“花瓶”。
美可以是诅咒,也可以是恩赐,视乎人如何对待和运用。
内容提供:雪话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伯恩·安德森】被“世上最美的少年”束缚的人生 魂断威尼斯以唯美同性角色一举成名”】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