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佐治.奥威尔的1984是预言书? 书中情节渐变成现实

撰文: 撑场来稿
出版:更新: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更多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在动荡的社会更需要阅读经典,我们可以从文本创作,经典的文学作品里头寻找到历史的轨迹,毕竟文史哲本来就是一家。

这次阅读的是佐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这部不朽巨著翻译成不同语言,中文版本也有很多间出版社代理,选读了商务印书馆的版本,看看这家出版社的编辑会如何处理谈及极权主义的书籍。

封面虽然没多花工夫,但内页的“1984”字款却是特别选过,用上类似手写字的字型,添了一份年代感。所谓的1984,有人说是部预言书,而“1984”的情况去到了二十一世纪仿佛真的从小说里头跳出来,从“1984”变成了“2019”。

在讲书之前,不妨先认识一下佐治.奥威尔,他是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及社会评论家,1903年出生于英属印度,父亲是印度总督府的基层官员,1905年时举家移居英国,但仍摆脱不了“穷人”标签。他后来到了缅甸成为殖民警察,这段经历令他体会到殖民地人民的惨况,萌生了反极权主义的立场,在1927年成为全职作家;当然,成为作家的路并没那么容易,奥威尔早于四、五岁时已经撰诗,展现出文学天赋,十一岁时他的诗作更首度刊登于地区报纸。至于他的两部经典小说《动物农庄》及《1984》则去到1945及1949年才出版,而《1984》更成为其离世前的封笔作。

佐治.奥威尔为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及社会评论家。(VCG)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或许在于他的虚构想像非常接近现实,奥威尔好像在书写一部真实的历史文献,纪录某时某地某国家陷入极权统治的情况。里面所用的字词与描述之反差带给读者完全震撼的体验,比如说“真理部”原来是随意修改历史的文宣部;比如说,“仁爱部”是执行刑法──而国家却没有法律可言的,而标明“仁爱部”的地方竟然是“那里根本没有窗户”,进去时“要经过一段布满带刺铁丝网的错综复杂的道路、一道道钢门以及机关枪暗堡。”而且在外面还有穿着黑色制服、面目狰狞的警卫。

奥威尔是单凭空想构造出非常逼真的场景,还是其实有着前世记忆或来自未来,将他所见所想写下来呢?再举一段仇恨会的描述,“当艾曼纽.戈斯坦──这个人民公敌的面孔闪现在电幕上时,观众发出此起彼伏的鄙夷之声……”对于戈斯坦的描述,他是个实实在在可恨的背叛者,但是糅合了现实政治环境去看,了解过极权主义国家如何运作,如何塑造共同敌人的技俩,不禁让人怀疑到底这个戈斯坦是否真实存在,还是只是塑造一个陌生的面孔出来转移人民视线?真相我们也许永远都不知道。

最后以书中一些名言作结: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老大哥在看着你!”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如果有希望,那么它一定是在群众身上。”

《1984》的书封。(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佐治.奥威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内容提供:笔鸟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经典阅读 - 1984描述的是2019?”​】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