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Zaha Hadid】本地建筑师眼中的她
身为当代最重要的女性建筑师之一,Zaha Hadid的离世对建筑界带来极大打击,不少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学院都纷纷贴文表示哀痛。在跟她渊源深厚的香港,亦有不少建筑师对于失去这传奇建筑师而感到可惜,我们找来曾跟她共事,或受到她的作品所启发的本地建筑师,分享对她的看法。
自信的领航者 挑战不可能
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吴永顺 Vincent,曾三次与Zaha Hadid合作设计,更有机会与她一同兴建理工大学创新楼,将图纸上的设计幻化成触得到的建筑。他慨叹这位早年被认为是“纸上建筑师”,成名后要苦候十多年才真正获得世界性认同,荣誉来得太迟;而相对贝聿铭和Frank Gehry等八、九十岁的老行尊等,短短六十五岁的建筑生命,又实在走得太早。
创造美丽的人
我读书时开始接触到她的作品,她的风格很独特,一般人理所当然去采用的直线、90度直角,她通通不理会。她的设计是一个宣言,出现哪里都能一眼认出。有人认为这种作风是一种自我中心,但这种不顾一切去实现理想设计的勇气,正正就是她出名的地方。近年她的作品也因电脑科技的进步而得以更好地完成,如韩国东大门广场,每一块铝片都以电脑精准地计算出来,这建筑物也帮助到整个城市,带动更多国际性的文化活动,跟城市互惠互利。”
身教示范 坚持创作自由
Zaha Hadid突然离世的消息,对Eric尤其震撼,因为,她是他生命中第一个老板。
家具品牌Eravolution创办人唐宇行(Eric),曾在Zaha Hadid位处伦敦的工作室实习近一年。“那时公司不是现有的规模,好记得整个团队只有38人”,虽然如此,员工与Zaha Hadid并不常常接触,“她工作很忙,又要教书,不怎么回公司。但她一回来,必定立即查问大家的工作进度,很上心。”
对这位老板的印象,离不开“畏惧”,“她给人的感觉很难接近,说话直接,脾气颇大。对于职级愈高的同事,要求愈高,也更刻薄,反而对学生和实习生很宽容。”作为职级最低的实习生,当然什么都要做。由于Zaha Hadid的设计偏锋,不易被外界理解,公司项目由制图到模型,全由团队一手一脚完成,不假外求,“她也不相信外界的人能做到她的要求”,于是这些实务性工作大部份落在实习生的身上,却令Eric赚来近距离理解大师设计的难得机会。“要达到她的要求,便要不断站于她的角度思考。很多人误会她纯以风格行先,但共事过后,便知道她每个选择都是有原因的,开始对她有点理解。”
从Zaha Hadid身上,Eric学到建筑的表达形式应完全自由,不该受传统所限,这领悟直接令他由建筑设计转向至其他形式的创作,最终更成立了个人家具品牌。“她大概是第一个建筑师可以不必费力也能说服你,建筑可以做乜都得。”在当年建筑界仍很保守的日子,Zaha Hadid已从事家具设计,不断突破建筑的框架,坚持创作,这种以身作则的示范,启发了无数像Eric一样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