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少女化身“小莲婆婆”:不再摆市集,却坚持手作工艺
常说手作市集泛滥,倒见本地手作人的质素愈见奇高,而且百花齐放。犹记得市集最初兴起,皮革和押花作品为主流,后来各式各样的产品随之而起,当中布艺手作更屡见惊喜,不再只有tote bag。专访不同布艺手作人,教你发现原来布艺世界都可以多姿多彩。
近年愈来愈多人做刺绣。若果要选绣得最好,绣得最美,或是人气最高,今次这位受访者统统不是,甚至她经已不接订单,在市集又消声匿迹,只专心教班。然而,将传统刺绣以可爱幽默的风格呈现,打破大众对刺绣的刻板印象,这位仍是学生的“小莲婆婆”未知是否手作界第一人,却必定是行内先锋。
两年多转眼过去,由最初几乎只得她一个人做刺绣,到去完外国当交换生回来,发现做刺绣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有的比她做得更好。曾经气馁的她,最后想通,更不吝啬教人,还得一句霸气的总结:“我唔怕人哋做得好过我,但我唔可以接受人哋抄我嘅嘢。”
婆婆原来是少女
每个手作品牌的名称就如手作人的艺名,行走江湖。眼前这位少女竟将“艺名”改为“小莲婆婆”,纵然运用的刺绣手艺感觉“婆婆”,惟手作风格又不见得如婆婆般老成传统。原来,小莲婆婆的名称只是她两个花名综合而成,“‘小莲’和‘婆婆’都是中学时的花名。因为我做嘢好慢,又成日寒背,于是就俾人叫‘婆婆’。”
小莲婆婆原名为孔尚仪(Shirley),外表文青,束微曲短发,长而浓密的睫毛垂垂向下,令她不笑时总带点忧郁冰冷。然而,她的作品却大行搞笑风,不但与传统刺绣风格南辕北辙,跟她本身的风格亦然。倒是她一开口,直率可爱,“你不觉得传统刺绣好闷吗?其实我都想行诗意路线,但朋友都话我做的东西都搞搞笑笑,系咁㗎啦。看来我注定要行这路线……”
嗜好多 能坚持的却不多
自小喜欢画画的她,由大专开始修读艺术科目,现在浸大修读视觉艺术,学习绘画、金工、摄影、陶瓷等,有次看到朋友做刺绣,她觉得有趣便想试试看,后来愈来愈有兴趣便看书自学,无师自通。“虽说我主修绘画和摄影,但实际上我咩都玩,有好多嗜好,但像刺绣般持续做这么久的又好像很少,可能是因为我在家中太无聊?”爱上刺绣没有特别原因,坚持下去亦没有特别原因,常言道:“爱一个人不需理由。”大概刺绣对她而言就是有种不可言喻的魔力。
最初做刺绣没想过开店,倒是当时市集初盛,第一次行自由野的她,亦幻想自己会否有天能在这里售卖自己的作品,当时朋友这样回应:“我期待有天会在这里看到你摆档。”没想到,翌年的自由野梦话成真。但梦也有醒来的一天,现实有不少问题待她逐一解决,而每个市集对她而言都甚感压力。“每次摆市集我都好紧张,因为知自己做得好慢,而且主要卖袋,除了刺绣花时间,每个袋的设计都有不少细节要注意,例如袋的大小和形状、绳的长度等,因此每次市集都要起码要预个半月做准备。”
100%自家制作 筹备需时
不买现成布袋,选择自己设计及缝制,而且每个袋的款式都独一无二,不论是布材配搭或是刺绣图案。但后来她因为觉得自己设计的袋不够好,于是不再做,“我做的袋size太小,形状又不够立体,如果有一天做到更好的设计先会再出。”能有这种觉悟,以及对品质的坚持,大概是手作人必备的要素。后来她又制作过散纸包、耳环和襟针,又增设订制服务,对此,她有另一个坚持:“我不做别人画的公仔,只做自己画的公仔。”
惟到美国当交换生后,她决定不摆市集,甚至暂停接订单。“回来后第一次行市集,发现多了很多做刺绣的手作人,而且做得比我更好更漂亮,因为到美国时疏于练习,当时心想为什么自己还要做落去?后来,有朋友在旺角游乐场协会做义工,想找人教手作班,便找了我。因为很久以前都有客人问我会否开班,所以一直都有开班的念头,开始之后,便发现教班都几好,可以令多点人认识刺绣,更让他们知道做刺绣有多辛苦!”
香港市集回忆
虽然Shirley不再摆档,但香港的市集却给她带来不少回忆。香港最初的自由野类近这种美国市集,欢迎手作人自由摆档,又有音乐陪衬,虽然前来的人大部分为音乐而来,卖出的产品不多,但气氛很好,惟现已演变成需要申请才可摆档。Shirley又曾经在afternoon market摆档,虽然天气超热,档口位又“西斜”,是她最辛苦的一次摆档经验,却同时带给她难忘回忆:“有客人在市集未开始便排队,当市集一开,他便冲到我档口,指着某件作品说要买这个。当时我好开心,原来有自己都有fans!”
Shirley从不形容自己的刺绣是“产品”或“货品”,而用“作品”。她先画后刺,没有画便没有刺绣,每幅刺绣都是她画作的立体版,每一款不但独一无二,还得起码花上三小时才绣完一个图案,而近日为义卖而做的猫猫襟针,更起码花上一整天才完成,由于希望将猫毛更显细腻,她将每条可分为六条线的绣花线,只取其中一条来绣。她亦笑言:“咁做生意系好蚀㗎,哈哈!”不过,年轻就是任性,不做生意,只专注做自己爱做的事,坚持工艺的细腻,真正的手作品,应如小莲婆婆的作品般,如艺术作品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