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咏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舞武交融“双创”表达粤味十足
8月18日-20日,火遍全国、场场爆满的深圳出品舞剧《咏春》登陆广州大剧院,掀起了一股热潮,连演3天5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舞剧《咏春》与电影《咏春》以及咏春拳之间有著怎样的故事?这部舞剧为何会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记者在开演之前采访了团队主创人员。
同频共振双线叙事穿越时空
舞剧《咏春》以20世纪深圳剧组拍摄的电影《咏春》为引,将“戏外”的《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师傅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无缝切换。
总编导周莉亚介绍,剧中人物“大春”的原型,来源于深圳电影制片厂的一位老图书管理员。舞剧《咏春》用南下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剧中“叶师傅”在香港的成长经历,在戏里戏外建立了情感的勾连和共鸣。
“双线叙事的结构,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在剧中彼此呼应和共振,这个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而展开,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舞剧《咏春》编剧冯双白说。
舞剧《咏春》立意高远,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与香港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粤港澳大湾区包容奋斗和深圳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的精神跨越时空相互呼应,同频共振。
舞武交融见证过往映照当下
舞剧《咏春》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合拍片风华正茂的年代。全剧以一方片场进入,以舞展武,展现精彩卓绝的武学招式、登峰造极的高手对垒、热血燃情的快意江湖,电影里的“叶师傅”是众人心中的英雄,戏外的“电影人”。舞剧导演运用了电影里的交叉蒙太奇手法,一代人的电影梦在时光交错中不断辉映在舞台上;当镜头拉远、全景放大,聚光灯外忙碌的身影渐渐清晰——原来便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英雄与凡人都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
在传统与现代的联结中,《咏春》与过往辉煌互为见证,并映照当下。有专家称,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一次新尝试。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表示,《咏春》将非遗文化与岭南民俗风情无缝对接延伸,是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创新,融合多种武术和舞蹈语汇,这种突破性的表现方式“将为大湾区的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并对两地人文关系的“心连通”揭示出新的启示:叶问映照从内地赴香港打拼一番天地的风云时代,以英雄本色笑傲江湖,如王家卫《一代宗师》所说三重境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无不与内地血脉相连;大春则映照深圳改革开放以来默默耕耘的当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平凡无奇却敬业拼搏。
戏外的《咏春》剧组因“大春”而生机无限,戏内的叶问因咏春而“永春”。《咏春》之舞,咏春之武,之所以火遍大湾区,精神内核无他,正源于植根剧本中的深港血脉,骨肉相连,心气相通,互为镜像映照,叶问高蹈于出世,大春静寂于入世,二者浑然一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在舞剧《咏春》中,五大功夫门派咏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悉数登场。舞风飒飒,武风烈烈!中华功夫被《咏春》诠释得酣畅淋漓,观众大呼过瘾。谢幕时,演员们三次手牵手从后场走向前台,台下不断爆发出高声欢呼。
要抛却舞蹈的一些技巧,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去接触武术。叶问饰演者常宏基对记者解释说,这种转化需要非常长时间适应,每天都要寻找武术的发力特点,然后再添加舞蹈的技术技巧。
双创表达一票难求大火出圈
《咏春》有多火?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票房。正所谓,千金易得,一票难求。蹲点抢票、排队签名、跨城追看……串联起一幅“《咏春》热”的生动图景。“《咏春》热”以燎原之势,持续出圈,席卷全国。
自2022年底深圳首演以来,舞剧《咏春》已于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长沙等20城上演73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4月7日-9日,作为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演出的开幕大戏,舞剧《咏春》多次被央视报导,收获社会各界好评,广东精品火爆出圈;5月23日,舞剧《咏春》作为表演团队于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舞台上惊艳亮相,让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再次成为热点; 6月7日,登陆第十九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彰显了“广东精品”引领新时代文艺风尚、铸就广东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决心与实力。6月21日,作为“深圳故事”主题推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9国驻华使节共赏舞剧《咏春》,《咏春》用舞武之美充分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今年6月,《咏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中外嘉宾共同观看了这部广东精品的舞剧,多国驻外使节激动地表达了对《咏春》的喜爱,并热切地期盼该剧能够走出中国,让更多国家的人民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什么这么火?舞剧《咏春》“双创”表达是关键因素。它对于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得淋漓尽致。除了双线叙事结构,“舞+武”的形式,舞剧《咏春》还创新融合了“双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与“香云纱”分别以主题和展现形式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与舞台表现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口说话”,以其为载体来展现岭南文化魅力。
冯双白介绍,《咏春》创作前期,团队曾在深圳以及周边有过很长时间的采风,一次次的考察孕育了《咏春》“双非遗”的独特题材。“我们发现,广东地区对武术喜闻乐见。咏春人物(叶问)生于佛山,后来去了香港,这是在湾区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物。”除了“咏春拳”,离乡赴港时贴身穿著的一袭“香云纱”也像征著叶问对家乡佛山的眷念。
记者手记:逐梦追光 促进粤港澳心联通
舞剧《咏春》展现了以中华武术精神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从中照见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历史人文风貌,引发粤港澳大湾区观众共情共鸣,以文化“软联通”,促进了“心联通”。
舞剧《咏春》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扬民族自信;同时,植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及人文风貌,紧扣时代脉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舞剧《咏春》根植于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创新融入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元素,在创作阶段即引发外界关注。汲古润今,与时偕行。在创作上,该剧向著深厚的岭南文化深扎下去,走进岭南历史、走进岭南的田间地头,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以“深圳文艺+深圳设计”回望过去,以舞融武,用当代舞蹈语言活化传统武术,用“深圳设计”活化香云纱,让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展现出新的生命色彩,让岭南风味在舞台上散发醇香。以开创性的艺术表达讲出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外延的“逐梦追光故事”。
花絮:三次谢幕征服观众
20日,《咏春》下午场闭幕时,主创人员依次登场谢幕,引来掌声不断。为了答谢观众的热情,演员们三次谢幕,全场欢呼尖叫,气氛达到高潮。
剧场里充满浓浓的“粤”味。剧院门口,咏春杂货舖已更名为“咏春士多”。演出时的服化道香云纱,以及用于制作香云纱的原材料薯莨汁,都在此展示。散场时,观众人头攒动,问价的、购买的络绎不绝。
周边展柜现场首次带来了八卦掌的潮玩形象。咏春海报前,观众们纷纷摆出咏春姿势拍照留念。